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家校合作的研究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一、绪论 | 第11-21页 |
| (一) 研究缘起 | 第11-12页 |
| 1. 家校合作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| 第11页 |
| 2. 家校合作中教师和家长的冲突客观存在 | 第11-12页 |
| 3. 家庭文化资本影响家校合作越来越凸显 | 第12页 |
| (二)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1. 研究的目的 | 第12页 |
| 2. 研究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(三) 文献综述 | 第13-18页 |
| 1. 家校合作的相关研究 | 第13-16页 |
| 2. 文化资本的相关研究 | 第16-18页 |
| (四) 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| 第18-19页 |
| 1. 研究过程 | 第18-19页 |
| 2. 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| (五) 研究创新和不足 | 第19-21页 |
| 1. 研究创新 | 第19-20页 |
| 2. 研究不足 | 第20-21页 |
| 二、相关理论解读 | 第21-28页 |
| (一) 家校合作理论解读 | 第21-22页 |
| 1. 家校合作的内涵 | 第21页 |
| 2. 家校合作的重要意义 | 第21-22页 |
| (二) 文化资本理论解读 | 第22-26页 |
| 1. 文化资本的核心概念 | 第22-24页 |
| (1) 场域 | 第23页 |
| (2) 习性 | 第23页 |
| (3) 资本 | 第23-24页 |
| 2. 文化资本的三种形态 | 第24-25页 |
| (1) 身体化文化资本 | 第24页 |
| (2) 客观化文化资本 | 第24-25页 |
| (3) 制度化文化资本 | 第25页 |
| 3. 文化资本的再生产 | 第25页 |
| 4. 文化资本的隐蔽功能 | 第25-26页 |
| (三) 家庭文化资本理论解读 | 第26-28页 |
| 1. 家庭文化资本的内涵 | 第26页 |
| 2. 家庭文化资本的分类 | 第26-28页 |
| 三、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下家校合作的审视 | 第28-45页 |
| (一) 家校合作的现状 | 第28-35页 |
| 1. 家长方面 | 第28-32页 |
| 2. 学校方面 | 第32-35页 |
| (二) 家校合作的问题 | 第35-39页 |
| 1. 家长方面的主要问题 | 第35-38页 |
| (1) 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扮演的角色不清晰 | 第35-36页 |
| (2) 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层次参差不齐 | 第36-37页 |
| (3) 家长掌握学校教育信息的程度明显不均 | 第37页 |
| (4) 家长对学校的评价褒贬不一 | 第37-38页 |
| (5) 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介入悬殊 | 第38页 |
| 2. 学校方面的主要问题 | 第38-39页 |
| (1)教师对家长的信息公布不均 | 第38页 |
| (2) 教师对学生的家庭背景了解不深入 | 第38页 |
| (3) 学校角色地位的强势和优越感明显 | 第38-39页 |
| (三) 家校合作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9-45页 |
| 1. 家长方面的原因 | 第39-44页 |
| (1) 家长“习性”的差异 | 第39-40页 |
| (2) 家长占有文化资本的差异 | 第40-41页 |
| (3) 家长在学校场域中地位的差异 | 第41-42页 |
| (4) 与社会阶层地位相关的社会网络的差异 | 第42-43页 |
| (5) 与文化资本对应的经济资本的差异 | 第43-44页 |
| 2.学校方面的原因 | 第44-45页 |
| (1) 教师间文化资本的差异 | 第44页 |
| (2) 学校和家长在场域中地位的差异 | 第44-45页 |
| 四、应对文化资本挑战的家校合作的策略探讨 | 第45-49页 |
| (一) 家庭应对策略 | 第45-47页 |
| 1. 家长应克服“习性”的不良影响 | 第45页 |
| 2. 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资本 | 第45-46页 |
| 3. 家长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| 第46页 |
| 4. 家长应加强有效的社会交往 | 第46-47页 |
| 5. 家长应提高经济实力为子女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 | 第47页 |
| (二) 学校应对策略 | 第47-49页 |
| 1. 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文化资本 | 第47-48页 |
| 2. 学校应更新自身的办学理念 | 第48-49页 |
| 结语 | 第49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| 附录 | 第53-59页 |
| 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