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创新点摘要 | 第7-10页 |
绪论 | 第10-26页 |
一、研究的缘起 | 第10-12页 |
(一)现实困境:教育里最难啃的骨头 | 第10页 |
(二)研究现状:世界性的多学科共同研究课题 | 第10-11页 |
(三)时代发展:对教育公平发展的积极响应 | 第11页 |
(四)个人研究:期望效应与“学困生”产生的紧密联系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综述 | 第12-21页 |
(一)“学困生”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| 第12-14页 |
(二)“学困生”成因的多学科阐释 | 第14-17页 |
(三)“学困生”转化策略探讨 | 第17页 |
(四)教师期望及其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研究 | 第17-21页 |
三、本研究欲取得的进展 | 第21-22页 |
四、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22-23页 |
(一)研究目的 | 第22-23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23页 |
五、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23-26页 |
(一)研究思路 | 第23-24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24-26页 |
第一章 “学困生”自我概念的建构:教师期望效应 | 第26-42页 |
一、教师期望效应的形成、传递与生效 | 第26-38页 |
(一)教师期望效应的形成 | 第26-30页 |
(二)教师期望的传递 | 第30-33页 |
(三)教师期望效应的生效 | 第33-38页 |
二、教师差别行为导致的三种“学困生”模式 | 第38-40页 |
(一)古德模式中的学生被动性 | 第38-39页 |
(二)库伯模式中的严格控制 | 第39-40页 |
(三)德西效应中的过度奖励 | 第40页 |
三、“自我实现的预言”的产生 | 第40-4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二章 个案呈现:以R市D中学初二(四)班为例 | 第42-56页 |
一、中学“学困生”的类型及特征 | 第42-44页 |
(一)中学“学困生”的类型 | 第42-43页 |
(二)中学“学困生”的基本特征 | 第43-44页 |
二、观察场域与对象 | 第44-47页 |
(一)观察场域的选择 | 第44-46页 |
(二)观察对象的选择与聚焦 | 第46-47页 |
三、“喷火龙的日常教学” | 第47-50页 |
四、“就不周清,气死她” | 第50-52页 |
五、“物以稀为贵” | 第52-5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三章 积极期望效应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 | 第56-63页 |
一、积极期望效应的教育价值 | 第56-57页 |
(一)积极期望效应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| 第56页 |
(二)积极期望效应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| 第56-57页 |
(三)积极期望效保障学生自我概念的完善 | 第57页 |
二、积极期望教育观的启示及其实现路径 | 第57-61页 |
(一)建立期望教育观 | 第57-58页 |
(二)创建积极的期望 | 第58-60页 |
(三)维持成功期望 | 第60-61页 |
(四)强化期望教育智慧 | 第6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四章 转化“学困生”的教师期望策略 | 第63-71页 |
一、确立积极的期望教育观,合理进行角色定位 | 第63-65页 |
(一)合理调节教师角色冲突 | 第63-64页 |
(二)全面定位学生角色 | 第64-65页 |
二、尊重学生个体意识,有效调试价值冲突 | 第65页 |
三、主动构建基于关怀伦理的师生关系 | 第65-67页 |
四、创设共同愿景,促进合作氛围的形成 | 第67-68页 |
(一)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| 第67页 |
(二)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| 第67-68页 |
五、创造性地调整学生评价机制,重视长远效应 | 第68-70页 |
(一)调整教学评价标准 | 第68-69页 |
(二)注重教育评价的长远效应 | 第69-7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4页 |
一、研究结论 | 第71-72页 |
(一)“学困生”是一种消极的课堂存在 | 第71页 |
(二)“学困生”对教师差别行为知觉灵敏 | 第71-72页 |
(三)消极教师期望会影响班级社会对“学困生”的态度 | 第72页 |
(四)消极教师期望会导致学生学业自我概念偏低 | 第72页 |
(五)“学困生”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套系统性的对应策略 | 第72页 |
二、个案研究展望 | 第72-74页 |
(一)开展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 | 第72-73页 |
(二)拓宽班级社会学对“学困生”的研究 | 第73页 |
(三)对消极教师期望不良影响的后续研究 | 第73页 |
(四)开展对教师期望的干预研究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附录 | 第78-81页 |
附录1 学生访谈提纲 | 第78-79页 |
附录2 “学困生”访谈记录表 | 第79-80页 |
附录3 教师访谈纲要 | 第80页 |
附录4 教师差别行为观察记录 | 第80-81页 |
后记 | 第81-82页 |
发表文章目录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