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论文研究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1页 |
1.2.1 论文研究的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论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8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3.3 研究现状总结 | 第18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8-21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1.5 论文组织结构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电动汽车充电站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2-33页 |
2.1 电动汽车概述 | 第22-26页 |
2.1.1 发展现状 | 第22-24页 |
2.1.2 电动汽车的影响 | 第24-26页 |
2.2 充电设施概述 | 第26-30页 |
2.2.1 充电设施建设的意义 | 第26-27页 |
2.2.2 充电设施种类 | 第27-30页 |
2.3 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布局理论概述 | 第30-32页 |
2.3.1 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布局原则 | 第30页 |
2.3.2 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布局影响因素 | 第30-31页 |
2.3.3 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布局理论 | 第31-3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分析 | 第33-48页 |
3.1 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分析 | 第33-42页 |
3.1.1 电动汽车保有量 | 第33-40页 |
3.1.2 日行驶里程分布 | 第40-41页 |
3.1.3 动力电池充电特性 | 第41页 |
3.1.4 充电方式和充电控制策略 | 第41页 |
3.1.5 驾驶者使用习惯 | 第41-42页 |
3.2 区域内交通小区高峰小时电动私家车充电需求预测 | 第42-47页 |
3.2.1 出行目的地吸引强度 | 第42-43页 |
3.2.2 电动汽车出行距离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2.3 电动汽车出行分布预测 | 第44-46页 |
3.2.4 充电需求预测 | 第46-47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电动汽车充电站布局模型构建与算法研究 | 第48-62页 |
4.1 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模型构建 | 第48-54页 |
4.1.1 目标函数 | 第49-51页 |
4.1.2 目标函数优化 | 第51-52页 |
4.1.3 约束条件 | 第52-54页 |
4.2 优化算法 | 第54-58页 |
4.2.1 鸡群优化算法(CSO)简介 | 第54-55页 |
4.2.2 鸡的觅食规律建模 | 第55-58页 |
4.2.3 鸡群优化算法参数分析 | 第58页 |
4.3 改进的鸡群优化算法 | 第58-60页 |
4.3.1 算法改进 | 第58-59页 |
4.3.2 改进的鸡群优化算法参数寻找目标函数最优解步骤 | 第59-6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五章 算例分析 | 第62-70页 |
5.1 基于鸡群优化算法的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布局模型求解 | 第62-69页 |
5.1.1 参数设置 | 第62-67页 |
5.1.2 求解过程 | 第67-69页 |
5.2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六章 电动汽车及充电站发展建议 | 第70-74页 |
6.1 电动汽车发展建议 | 第70-72页 |
6.1.1 完善我国电动汽车的扶持政策 | 第70-71页 |
6.1.2 积极宣传推广电动汽车 | 第71页 |
6.1.3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| 第71页 |
6.1.4 加大研发投入 | 第71-72页 |
6.1.5 培养专业化人才 | 第72页 |
6.1.6 积极构建产业联盟 | 第72页 |
6.2 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建议 | 第72-73页 |
6.2.1 提供实时信息查询服务 | 第72-73页 |
6.2.2 保障充电可靠性 | 第73页 |
6.2.3 提供便捷支付服务 | 第73页 |
6.2.4 满足充电需求 | 第73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| 第74-75页 |
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75页 |
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4页 |
附录 | 第84-8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8-89页 |
致谢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