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1 绪论 | 第13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5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| 第18-27页 |
2.1 文献综述 | 第18-22页 |
2.1.1 国外研究文献 | 第18-19页 |
2.1.2 国内研究文献 | 第19-22页 |
2.1.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| 第22页 |
2.2 并购及并购财务风险的基础理论 | 第22-25页 |
2.2.1 并购及并购财务风险的涵义 | 第22-23页 |
2.2.2 并购及并购财务风险的类型 | 第23-24页 |
2.2.3 并购的动因 | 第24-25页 |
2.3 并购财务风险的理论基础 | 第25-27页 |
2.3.1 协同效应理论 | 第25页 |
2.3.2 生命周期理论 | 第25-26页 |
2.3.3 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26页 |
2.3.4 规模经济理论 | 第26-27页 |
3 高新技术企业并购的现状及并购财务风险的理论分析 | 第27-36页 |
3.1 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和特点 | 第27-29页 |
3.1.1 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| 第27页 |
3.1.2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 | 第27-29页 |
3.2 高新技术企业并购的现状分析 | 第29-31页 |
3.2.1 高新技术企业并购的数量 | 第29-30页 |
3.2.2 高新技术企业并购涉及的金额 | 第30-31页 |
3.2.3 高新技术企业并购的范围 | 第31页 |
3.3 高新技术企业并购一般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| 第31-33页 |
3.3.1 融资方式单一 | 第31-32页 |
3.3.2 支付方式选择不合理 | 第32-33页 |
3.3.3 经营业务跨度大 | 第33页 |
3.4 高新技术企业特殊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| 第33-36页 |
3.4.1 被并购高新技术企业缺乏评估数据 | 第33页 |
3.4.2 传统估值方法难以对高新技术企业合理定价 | 第33-34页 |
3.4.3 核心技术及相关资产的整合难度高 | 第34-35页 |
3.4.4 核心员工的整合存在困难 | 第35-36页 |
4 Y公司并购W公司的并购财务风险案例分析 | 第36-46页 |
4.1 案例公司介绍 | 第36-37页 |
4.1.1 Y公司介绍 | 第36页 |
4.1.2 W公司介绍 | 第36-37页 |
4.2 Y公司并购W公司的基本情况 | 第37-40页 |
4.2.1 并购背景 | 第37-38页 |
4.2.2 动因分析 | 第38-40页 |
4.2.3 并购进程 | 第40页 |
4.3 Y公司并购W公司的并购财务风险 | 第40-43页 |
4.3.1 一般财务风险 | 第40-42页 |
4.3.2 特殊财务风险 | 第42-43页 |
4.4 Y公司并购W公司并购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| 第43-46页 |
4.4.1 一般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| 第43-44页 |
4.4.2 特殊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| 第44-46页 |
5 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建议 | 第46-52页 |
5.1 降低并购一般财务风险的建议 | 第46-47页 |
5.1.1 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恰当的融资方式 | 第46页 |
5.1.2 合理安排支付方式 | 第46页 |
5.1.3 对产业链布局进行规划和整合 | 第46-47页 |
5.2 降低并购特殊财务风险的建议 | 第47-50页 |
5.2.1 对被并购方进行充分调查 | 第47-48页 |
5.2.2 综合运用评估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估值 | 第48页 |
5.2.3 对核心技术和相关资产优化配置 | 第48-49页 |
5.2.4 对人力资源协调规划 | 第49-50页 |
5.3 改善并购财务风险外部环境的建议 | 第50-52页 |
5.3.1 完善政府部门对并购活动的监管 | 第50页 |
5.3.2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金融政策 | 第50-52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