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9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1.绪论 | 第12-23页 |
1.1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 现代汉语介词研究综述 | 第14-20页 |
1.2.1 现代汉语介词的本体研究 | 第14-18页 |
1.2.1.1 介词的定义、名称及语法功能 | 第14-15页 |
1.2.1.2 介词的数量和分类问题 | 第15-17页 |
1.2.1.3 介词的深化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2.2 面向对外汉语的介词研究 | 第18-20页 |
1.2.2.1 本体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| 第19页 |
1.2.2.2 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词偏误研究 | 第19-20页 |
1.3 本文的理论依据、研究方法及对象、语料来源及创新点 | 第20-22页 |
1.3.1 本文的理论依据 | 第20页 |
1.3.2 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3.3 本文的研究对象 | 第21页 |
1.3.4 本文的语料来源 | 第21-22页 |
1.4 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22-23页 |
2.汉语介词与英语介词的对比与分析 | 第23-32页 |
2.1 理论来源与背景 | 第23-24页 |
2.2 汉语介词与英语介词的性质 | 第24-25页 |
2.3 汉英介词的相同之处 | 第25-26页 |
2.4 汉英语介词的差异 | 第26-32页 |
2.4.1 来源上的差异 | 第26-27页 |
2.4.2 充当介词宾语的词类 | 第27页 |
2.4.3 介词和介词短语的句法位置 | 第27-29页 |
2.4.4 不同性质介词短语在句中的相对位次 | 第29-30页 |
2.4.5 介词的省略与强制 | 第30-32页 |
3.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现代汉语介词习得偏误分析研究 | 第32-56页 |
3.1 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现代汉语介词的习得情况考察 | 第32-35页 |
3.1.1 英语背景留学生习得汉语介词情况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1.2 英语背景留学生习得汉语介词偏误情况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2 英语背景留学生汉语介词偏误类型分析 | 第35-49页 |
3.2.1 遗漏偏误及分析 | 第36-40页 |
3.2.1.1 把字句和被字句中介词的遗漏 | 第36-37页 |
3.2.1.2 其他介词的遗漏 | 第37-38页 |
3.2.1.3 介词框架中的遗漏 | 第38-40页 |
3.2.2 误加偏误及分析 | 第40-42页 |
3.2.2.1 表被动义的介词“被”的误加 | 第40-41页 |
3.2.2.2 其他汉语介词的误加 | 第41-42页 |
3.2.3 误用偏误及分析 | 第42-47页 |
3.2.3.1 应用其他介词而误用为介词“把” | 第43页 |
3.2.3.2 应用介词“把”而误用为其他介词 | 第43-44页 |
3.2.3.3 同义介词之间的误用 | 第44-46页 |
3.2.3.4 介词框架中介词的误用 | 第46-47页 |
3.2.4 错序偏误及分析 | 第47-49页 |
3.2.4.1 介词结构中定语与其中心语错序 | 第47-48页 |
3.2.4.2 介词结构中状语与其后谓语中心错序 | 第48-49页 |
3.3 教学策略及建议 | 第49-56页 |
3.3.1 注重汉语与英语的语际对比 | 第49-50页 |
3.3.2 注重汉语同义介词的整理和比较 | 第50-51页 |
3.3.3 注重汉语介词框架的研究 | 第51-52页 |
3.3.4 设置多种针对性的练习 | 第52-54页 |
3.3.4.1 针对遗漏偏误 | 第52-53页 |
3.3.4.2 针对误加偏误 | 第53页 |
3.3.4.3 针对误用偏误 | 第53-54页 |
3.3.4.4 针对错序偏误 | 第54页 |
3.3.5 加强语感练习 | 第54-56页 |
4.结语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0-61页 |
后记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