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汉语词汇、语义及语法变异现象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3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4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目的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| 第16-17页 |
1.5 论文的结构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9-26页 |
2.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9页 |
2.1.1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9页 |
2.1.2 国外实证研究现状 | 第19页 |
2.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9-23页 |
2.2.1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| 第20-21页 |
2.2.2 国内实证研究现状 | 第21-23页 |
2.3 语言变异原因、定义及分类 | 第23-26页 |
2.3.1 语言变异的原因 | 第23-24页 |
2.3.2 语言变异的定义 | 第24-25页 |
2.3.3 语言变异的分类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汉语词汇变异现象 | 第26-60页 |
3.1 基于词汇学的词汇变异分析 | 第26-31页 |
3.1.1 词语长度 | 第26-27页 |
3.1.2 词语构成材料 | 第27-28页 |
3.1.3 结构方式 | 第28-31页 |
3.1.4 词性分布 | 第31页 |
3.2 词汇变异的表现分析 | 第31-51页 |
3.2.1 具有明显的词族特点 | 第32-35页 |
3.2.2 双音节、三音节合成词的变异特点 | 第35-36页 |
3.2.3 ABB式叠词的变异特点 | 第36-38页 |
3.2.4 “被”字短语的变异特点 | 第38-40页 |
3.2.5 外来词的变异特点 | 第40-43页 |
3.2.6 新词产生 | 第43-47页 |
3.2.7 社会阶层方言形成 | 第47-49页 |
3.2.8 民族方言演进 | 第49-50页 |
3.2.9 普通话发展 | 第50-51页 |
3.3 词语变异的个案研究 | 第51-57页 |
3.3.1 成语变异分析 | 第51-53页 |
3.3.2 贬义词语褒义化变异分析 | 第53-57页 |
3.4 词汇变异的规范性思考 | 第57-59页 |
3.5 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4章 汉语语义变异现象 | 第60-78页 |
4.1 语义变异的类型 | 第60-67页 |
4.1.1 理性意义的变异 | 第60-63页 |
4.1.2 感情色彩的变异 | 第63-67页 |
4.2 语义变异的方式 | 第67-72页 |
4.2.1 认知主体的体验性 | 第68-69页 |
4.2.2 不同领域间的比较 | 第69页 |
4.2.3 不同领域间的互动 | 第69-71页 |
4.2.4 语义变异的激活方式 | 第71页 |
4.2.5 情感化的过程 | 第71-72页 |
4.3 词义变异 | 第72-75页 |
4.3.1 词义引申法产生的变异 | 第72-73页 |
4.3.2 语音模拟法产生的变异 | 第73页 |
4.3.3 缩略法产生的变异 | 第73-75页 |
4.4 语义变异的规范性思考 | 第75-78页 |
4.4.1 变异的合理性 | 第75页 |
4.4.2 变异的不合理性 | 第75-76页 |
4.4.3 变异的规范化使用 | 第76-78页 |
第5章 汉语语法变异现象 | 第78-129页 |
5.1 语法变异的分类 | 第78-88页 |
5.1.1 聚合方式产生的变异 | 第78-82页 |
5.1.2 组合方式产生的变异 | 第82-88页 |
5.1.3 语言渗透产生的变异 | 第88页 |
5.2 句法推动下的语法变异 | 第88-108页 |
5.2.1 句法成分的变异 | 第90-98页 |
5.2.2 语序的变异 | 第98-103页 |
5.2.3 特殊格式的句法变异 | 第103-108页 |
5.3 网络语言的语法变异 | 第108-116页 |
5.3.1 网络语言语法变异的类型 | 第109-110页 |
5.3.2 词性的随意活用 | 第110-111页 |
5.3.3 语气、人称等代词的生造 | 第111-112页 |
5.3.4 混合句的大量使用 | 第112-113页 |
5.3.5 网络语言的语法变异特点 | 第113-116页 |
5.4 语法变异的规范性思考 | 第116-128页 |
5.4.1 规范性原则 | 第117-123页 |
5.4.2 规范性策略 | 第123-12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28-129页 |
第6章 汉语语言变异的动因 | 第129-149页 |
6.1 语言自身的发展因素 | 第129-137页 |
6.1.1 语言的功能因素 | 第130-134页 |
6.1.2 语用变化因素 | 第134-136页 |
6.1.3 语言类推因素 | 第136-137页 |
6.2 外界环境的因素 | 第137-144页 |
6.2.1 政治因素 | 第137页 |
6.2.2 科技因素 | 第137-141页 |
6.2.3 经济因素 | 第141页 |
6.2.4 媒体因素 | 第141-142页 |
6.2.5 文化因素 | 第142-143页 |
6.2.6 特定事件因素 | 第143-144页 |
6.3 内外因素的碰撞 | 第144-147页 |
6.4 小结 | 第147-149页 |
第7章 结语 | 第149-154页 |
7.1 研究发现 | 第149-151页 |
7.2 应用启示 | 第151-153页 |
7.3 研究的局限性 | 第153页 |
7.4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| 第153-1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4-160页 |
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、科研成果等 | 第160-161页 |
致谢 | 第1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