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9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1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1-13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13-17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13-14页 |
2.1.1 良构领域知识与非良构领域知识 | 第13页 |
2.1.2 教学策略 | 第13-14页 |
2.2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4-17页 |
2.2.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14-15页 |
2.2.2 认知弹性理论 | 第15-17页 |
第3章 高中地理非良构领域知识特点与梳理 | 第17-22页 |
3.1 非良构领域知识的特征 | 第17-18页 |
3.1.1 非良构领域知识具有变化性 | 第17页 |
3.1.2 非良构领域知识具有相对性 | 第17页 |
3.1.3 非良构领域知识具有复杂性 | 第17-18页 |
3.2 高中地理非良构领域知识的划分依据 | 第18页 |
3.3 高中地理非良构领域知识的梳理 | 第18-20页 |
3.4 非良构领域知识教学策略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| 第20-22页 |
3.4.1 教学策略的实施与高中生认知特点的契合度 | 第20-21页 |
3.4.2 教学策略的实施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契合度 | 第21-22页 |
第4章 高中地理非良构领域知识的教学策略设计 | 第22-39页 |
4.1 非良构领域知识教学的原则 | 第22-23页 |
4.1.1 重视知识重组,构建知识框架 | 第22页 |
4.1.2 提供多样化的地理素材,刺激感官知觉 | 第22-23页 |
4.1.3 开发生活化地理课程,注重案例教学 | 第23页 |
4.2 非良构领域知识教学的流程 | 第23-25页 |
4.2.1 精选主题 | 第23-24页 |
4.2.2 创设情境 | 第24页 |
4.2.3 开发案例 | 第24页 |
4.2.4 实施方案 | 第24-25页 |
4.2.5 评价反思 | 第25页 |
4.3 非良构领域知识教学案例分析 | 第25-39页 |
4.3.1 地理概念教学 | 第25-28页 |
4.3.1.1 教学内容的选择 | 第25-26页 |
4.3.1.2 教学目标的分析 | 第26-27页 |
4.3.1.3 教学流程的设计 | 第27-28页 |
4.3.2 地理成因教学 | 第28-31页 |
4.3.2.1 教学内容的选择 | 第28页 |
4.3.2.2 教学目标的分析 | 第28-29页 |
4.3.2.3 教学流程的设计 | 第29-31页 |
4.3.3 地理规律教学 | 第31-36页 |
4.3.3.1 教学内容的选择 | 第31-32页 |
4.3.3.2 教学目标的分析 | 第32页 |
4.3.3.3 教学流程的设计 | 第32-36页 |
4.3.4 地理实验教学 | 第36-39页 |
4.3.4.1 教学内容的选择 | 第36-37页 |
4.3.4.2 教学目标的分析 | 第37页 |
4.3.4.3 教学流程的设计 | 第37-39页 |
第5章 教学策略实施的效果分析 | 第39-46页 |
5.1 实施过程 | 第39-40页 |
5.1.1 实验对象及时间 | 第39页 |
5.1.2 实施内容 | 第39-40页 |
5.2 效果分析 | 第40-46页 |
5.2.1 问卷调查研究 | 第40-44页 |
5.2.2 成绩测试分析 | 第44-46页 |
第6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46-48页 |
6.1 结论 | 第46页 |
6.2 讨论 | 第46-48页 |
附录《学生地理学习情况调查问卷》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