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9-15页 |
一、选题依据 | 第9-12页 |
(一)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| 第9-10页 |
(二) 狩猎运动自身发展的需要 | 第10-11页 |
(三) 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需要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三、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(一) 理论意义 | 第13页 |
(二) 实践意义 | 第13-14页 |
四、研究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(一) 研究视角创新 | 第14页 |
(二) 研究方法创新 | 第14页 |
(三) 研究手段创新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24页 |
一、狩猎运动简介 | 第15-19页 |
(一) 起源 | 第15页 |
(二) 发展历程 | 第15-16页 |
(三) 场地器材 | 第16-17页 |
(四) 比赛规则 | 第17-18页 |
(五) 主要技术、战术 | 第18-19页 |
1. 主要技术 | 第18-19页 |
2. 主要战术 | 第19页 |
二、狩猎运动社会文化功能 | 第19-21页 |
(一) 健身功能 | 第20页 |
(二) 教育功能 | 第20页 |
(三) 娱乐功能 | 第20页 |
(四) 文化功能 | 第20页 |
(五) 交往功能 | 第20-21页 |
三、狩猎运动进校园的可行性 | 第21-22页 |
四、核心概念界定 | 第22-24页 |
(一) 民族体育 | 第22页 |
(二) 民族传统体育 | 第22页 |
(三)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| 第22页 |
(四) 满族传统体育 | 第22-23页 |
(五) 狩猎运动 | 第23页 |
(六) 高校公共体育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| 第24-26页 |
一、研究对象 | 第24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24-26页 |
(一) 文献资料法 | 第24页 |
(二) 问卷调查法 | 第24-25页 |
1. 问卷设计及效度检验 | 第24-25页 |
2.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| 第25页 |
3. 问卷的信度检验 | 第25页 |
(三) 访谈法 | 第25页 |
(四) 数理统计法 | 第25-26页 |
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| 第26-46页 |
一、沈阳师范大学公共体育开设狩猎课程必要性分析 | 第26-30页 |
(一) 平衡不同类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比例 | 第26-27页 |
(二)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之需 | 第27-29页 |
(三)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之需 | 第29-30页 |
二、沈阳师范大学公共体育开设狩猎课程可行性 | 第30-46页 |
(一) 外部环境适合开设 | 第30-31页 |
1. “健康中国”、“全民健身”国家战略为狩猎运动进校园提供契机 | 第30页 |
2. 保护传统文化为狩猎运动进校园提供方向 | 第30-31页 |
3. 体育课程改革为狩猎运动进校园提供平台 | 第31页 |
(二) 内部环境满足开设 | 第31-34页 |
1. 学校态度 | 第31-32页 |
2. 公共体育教师态度 | 第32-33页 |
3. 场地器材、师资 | 第33-34页 |
(三) 狩猎“试行课程”特点满足《纲要》要求 | 第34-42页 |
1. 民族性 | 第35页 |
2. 世界性 | 第35-36页 |
3. 健身性 | 第36页 |
4. 文化性 | 第36-38页 |
5. 可选择性 | 第38-39页 |
6. 实效性 | 第39-40页 |
7. 科学性 | 第40页 |
8. 可接受性 | 第40-42页 |
(四) “试行课程”实现《纲要》规定基本教学目标 | 第42-46页 |
1. 身体健康、心理健康、社会适应目标实现 | 第42-43页 |
2. 运动技能目标实现 | 第43-44页 |
3. 运动参与目标实现 | 第44-46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46-47页 |
一、结论 | 第46页 |
二、建议 | 第46-47页 |
附录 | 第47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