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初等教育论文--各科教学法、教学参考书论文--汉语语文论文--阅读论文

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答行为研究--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比较

摘要第2-3页
Abstract第3-4页
引言第7-19页
    一、选题缘由第7-8页
    二、文献综述第8-16页
    三、研究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四、研究思路第17页
    五、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六、创新之处第18-19页
第一章 阅读教学理答行为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第19-27页
    一、阅读教学理答行为概念界定及辨析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阅读教学理答行为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理答行为与教学评价、教学反馈的区别与联系第19-20页
    二、阅读教学理答行为的特征、方式及类型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阅读教学理答行为的特征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阅读教学理答行为的方式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阅读教学理答行为的类型第23-24页
    三、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与阅读教学理答行为的关系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含义及划分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两者的关系第25-27页
第二章 基于专业发展阶段的阅读教学理答行为调查第27-45页
    一、调查设计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问卷调查设计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课堂观察设计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文本分析设计第28页
    二、调查结果第28-4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对阅读教学理答行为的认识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阅读教学理答行为的类型第31-3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阅读教学理答行为的方式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阅读教学理答行为的效果第39-45页
第三章 专家教师阅读教学理答行为的特征及启示意义第45-51页
    一、特征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理答类型层次高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理答方式多样化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有效的反应和处理第49页
    二、启示意义第49-51页
第四章 新手教师阅读教学理答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51-55页
    一、问题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忽视学生的感受与体验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理答类型单一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以言语理答为主,理答内容针对性不强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第52页
    二、原因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对理答行为的认识模糊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差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教师理答技巧欠缺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教师理答预设不充分第54-55页
第五章 熟手教师阅读教学理答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55-60页
    一、问题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生成性理答和激励性理答频率较少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对学生答案认识片面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对文本多样化解读效果不佳第57-58页
    二、原因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缺乏对理答行为的深度理解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过分依赖教学经验第58-60页
第六章 改善教师阅读教学理答行为的策略第60-68页
    一、学校管理策略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树立典范,强化师徒结对中的理答行为的指导和培训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关注教师理答能力评价第60-61页
    二、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加强针对理答行为的教学研讨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加强教学观摩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加强理答教学反思第62-63页
    三、新手教师教学改进策略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加深对文本的解读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关注小学生的阅读心理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灵活运用理答技巧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 加强师徒结对研讨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(六) 强化理答理论学习第65-66页
    四、熟手教师教学改进策略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优化理答的方式与结构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关注学生答案的合理之处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发散思维,进行文本的多重解读第67-68页
结语第68-69页
参考文献第69-71页
附录第71-77页
致谢第77-78页
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78-79页

论文共7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小学剪纸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研究--以扬州Y小学为例
下一篇:中美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