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课题的提出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0-1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0-11页 |
1.2.2 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1-13页 |
1.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3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3页 |
1.3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4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5页 |
1.5 研究的方法 | 第15-16页 |
2 课题的理论综述 | 第16-20页 |
2.1 “小先生制”概述 | 第16-17页 |
2.1.1 “小先生制”的概念 | 第16页 |
2.1.2 “小先生制”名称的由来 | 第16页 |
2.1.3 高中物理教学中“小先生制”的内涵 | 第16-17页 |
2.2 课题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0页 |
2.2.1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2.2 金字塔学习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.3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| 第19-20页 |
3 “小先生制”教学模式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| 第20-27页 |
3.1 “小先生制”教学模式实施可行性的理论分析 | 第20-21页 |
3.1.1 符合核心素养的要求 | 第20页 |
3.1.2 符合高中生独特的心理结构和认知水平 | 第20页 |
3.1.3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 | 第20-21页 |
3.2 “小先生制”教学模式实施可行性的调查 | 第21-27页 |
3.2.1 调查的目的和方法 | 第21页 |
3.2.2 调查的主要内容 | 第21页 |
3.2.3 调查的对象和实施过程 | 第21页 |
3.2.4 调查结果分析 | 第21-27页 |
4 高中物理课堂“小先生制”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| 第27-34页 |
4.1 “小先生制”教学模式建构的原则 | 第27-28页 |
4.1.1 学生主体性原则 | 第27页 |
4.1.2 教师宏观调控原则 | 第27页 |
4.1.3 制度性原则 | 第27-28页 |
4.1.4 面向全体的原则 | 第28页 |
4.2 “小先生制”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期准备 | 第28-29页 |
4.2.1 授课类型的选择 | 第28-29页 |
4.2.2 小先生的选拔 | 第29页 |
4.3 “小先生制”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 | 第29-34页 |
4.3.1 课前环节——备课 | 第31页 |
4.3.2 课上环节——讲课、听课 | 第31-32页 |
4.3.3 课后环节——评价、反馈 | 第32-34页 |
5 “小先生制”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的案例展示及分析 | 第34-43页 |
5.1 概念课案例展示——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 | 第34-36页 |
5.1.1 课前环节 | 第34页 |
5.1.2 课上环节 | 第34-35页 |
5.1.3 课下环节 | 第35-36页 |
5.2 习题课案例展示——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为例 | 第36-43页 |
5.2.1 课前环节 | 第36-37页 |
5.2.2 课上环节 | 第37-40页 |
5.2.3 课下环节 | 第40-43页 |
6 “小先生制”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的实践及效果分析 | 第43-52页 |
6.1 实践过程 | 第43页 |
6.2 教学效果分析 | 第43-50页 |
6.2.1 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 | 第44-45页 |
6.2.2 学生学习状态与个人能力的提升 | 第45-49页 |
6.2.3 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| 第49页 |
6.2.4 师生关系得到改善 | 第49-50页 |
6.3 实践经验总结 | 第50-52页 |
6.3.1 “小先生制”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| 第50页 |
6.3.2 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| 第50-52页 |
7 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| 第52-54页 |
7.1 研究的总结 | 第52页 |
7.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6页 |
附录A “小先生制”教学模式实施可行性的问卷调查 | 第56-57页 |
附录B 对已经实施“小先生制”教学模式的教师的访谈提纲 | 第57-58页 |
附录C 对未实施“小先生制”教学模式的教师的访谈提纲 | 第58-59页 |
附录D 对小先生制实施效果的问卷调查 | 第59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