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9-15页 |
1.1 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| 第9-11页 |
1.1.1 课程改革的要求 | 第9-10页 |
1.1.2 物理课程改革的需要 | 第10页 |
1.1.3 高中物理教学困难的现实需求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问题的意义及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2.1 本研究对课程实施的意义 | 第11页 |
1.2.2 对高中生物理学习的适应性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初高中物理课程衔接问题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第2章 初高中物理课程衔接的研究方法、思路 | 第15-19页 |
2.1 初高中物理课程衔接的概念 | 第15-16页 |
2.1.1 课程与课程衔接 | 第15页 |
2.1.2 初高中物理课程衔接 | 第15-16页 |
2.2 研究方法及思路 | 第16-19页 |
2.2.1 教育文献研究法 | 第16页 |
2.2.2 调查法 | 第16-17页 |
2.2.3 统计法 | 第17页 |
2.2.4 对比分析法 | 第17-19页 |
第3章 对影响初高中物理课程衔接因素的调查 | 第19-25页 |
3.1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状况调查 | 第19-22页 |
3.2 高中物理教师对教学衔接问题了解情况的调查 | 第22-25页 |
第4章 初高中物理课程衔接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5-41页 |
4.1 微观视角中初高中物理课程衔接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5-35页 |
4.1.1 初高中的课程目标跨度大 | 第25-26页 |
4.1.2 由初中到高中教学要求明显提高 | 第26页 |
4.1.3 高中教材相对于初中内容增加、难度加大 | 第26-27页 |
4.1.4 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 | 第27-30页 |
4.1.5 个体的差异 | 第30-33页 |
4.1.6 物理学中的性别差异 | 第33-35页 |
4.2 中观视角中的初高中物理课程衔接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5-37页 |
4.2.1 初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同 | 第35-36页 |
4.2.2 初高中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 | 第36-37页 |
4.3 宏观视角中的初高中物理课程衔接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7-41页 |
4.3.1 家庭因素 | 第38页 |
4.3.2 学校因素 | 第38-39页 |
4.3.3 社会因素 | 第39-41页 |
第5章 初高中物理课程衔接的对策 | 第41-47页 |
5.1 学习初高中物理课程目标标准、研究初高中物理教材内容 | 第41-42页 |
5.2 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 | 第42页 |
5.3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| 第42-43页 |
5.3.1 利用物理实验的特点、激发学习兴趣 | 第42-43页 |
5.3.2 利用物理学史的人文魅力吸引学生,维持学习物理的持久性 | 第43页 |
5.4 补充必要的数学知识,分清物理情境中的数学知识特点 | 第43-44页 |
5.4.1 补充必要的数学知识 | 第43页 |
5.4.2 分清物理情境中的数学知识特点 | 第43-44页 |
5.5 注意直观教学的运用,实现思维方式的过渡 | 第44页 |
5.6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,注重能力的培养 | 第44-45页 |
5.7 加强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尽快适应学习高中物理的方法 | 第45-46页 |
5.8 妥善过渡,降低要求,合理评价 | 第46-47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47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附录 | 第51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5页 |
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