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绪论 | 第8-20页 |
一、 台湾教育哲学非正式微组织成员特点 | 第20-26页 |
(一) 热爱教育哲学——与教育哲学的渊源 | 第20-21页 |
(二) 耐得住寂寞——教育哲学研究很难但得有人从事 | 第21-22页 |
(三) 致力于钻研教育哲学 | 第22-23页 |
(四) 对教育哲学的期望 | 第23-26页 |
1. 深入了解教育哲学 | 第23-24页 |
2. 与教育实践结合 | 第24-25页 |
3. 与教育行政结合 | 第25-26页 |
二、 台湾教育哲学主要非正式微组织的运行及特点 | 第26-32页 |
(一) 当代台湾教育哲学非正式微组织 | 第26页 |
(二) 主要非正式微组织的运行 | 第26-29页 |
1. 记录一次读书会 | 第27-28页 |
2. 但昭伟的读书会 | 第28页 |
3. 林逢祺、洪仁进等人定期的学术成果汇编 | 第28-29页 |
4. 杨深坑师门研讨会 | 第29页 |
(三) 主要非正式微组织的运行特点 | 第29-32页 |
1. 每个非正式微组织都有核心人物 | 第29页 |
2. 每个非正式微组织都有自己的特色 | 第29-30页 |
3. 非正式微组织的运行遵循弹性制度 | 第30页 |
4. 每次活动都有详细的计划 | 第30-31页 |
5. 参与活动的学者都有备而来 | 第31-32页 |
三、 台湾教育哲学非正式微组织的成因分析 | 第32-37页 |
(一) 学者的个性 | 第32-33页 |
(二) 教育哲学学科本身的特点 | 第33页 |
(三) 无专门教育哲学学会的原因分析 | 第33-37页 |
四、 讨论与反思 | 第37-43页 |
(一) 研究发现 | 第37-40页 |
1. 非正式微组织的优势 | 第37-38页 |
2. 非正式微组织的不足 | 第38-40页 |
(二) 对研究的反思 | 第40-42页 |
1. 对研究者的反省 | 第40页 |
2. 对研究对象的反省 | 第40-41页 |
3. 对研究过程的反省 | 第41-42页 |
(三) 本研究的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附录 A | 第46-47页 |
附录 B | 第47-48页 |
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