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内停车行为对道路交通流影响的仿真建模研究
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4 论文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5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20-22页 |
2 路内停车行为调查及交通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2-36页 |
2.1 路内停车基础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2 路内停选择车行为调查 | 第23-27页 |
2.2.1 调查方案设计及数据分析 | 第23-26页 |
2.2.2 路内停车选择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3 路内停车行为交通影响分析 | 第27-35页 |
2.3.1 路内停车行为交通影响机理 | 第27-29页 |
2.3.2 路内停车行为的交通影响因素 | 第29-30页 |
2.3.3 路内停车对交通影响的实地观测调查 | 第30-3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3 路内停车行为影响下的交通流建模 | 第36-54页 |
3.1 路内停车行为影响下的通行能力模型 | 第36-44页 |
3.1.1 建模思路 | 第36-37页 |
3.1.2 冲突优先权理论 | 第37-38页 |
3.1.3 模型建立 | 第38-42页 |
3.1.4 模型参数取值 | 第42-44页 |
3.2 路内停车行为影响下的路段延误模型 | 第44-52页 |
3.2.1 建模思路 | 第44-45页 |
3.2.2 模型建立 | 第45-46页 |
3.2.3 影响因素相关性检验 | 第46-47页 |
3.2.4 模型参数标定 | 第47-49页 |
3.2.5 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| 第49-52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4 基于元胞自动机仿真模型的路内停车行为影响研究 | 第54-84页 |
4.1 NASCH模型 | 第54-55页 |
4.2 路内停车交通流仿真建模 | 第55-62页 |
4.2.1 单向单车道路内停车模型 | 第55-57页 |
4.2.2 单向双车道路内停车模型 | 第57-59页 |
4.2.3 双向双车道路内停车模型 | 第59-62页 |
4.3 仿真模型精度验证 | 第62-73页 |
4.3.1 案例选取 | 第62-64页 |
4.3.2 仿真实现过程 | 第64-66页 |
4.3.3 单向双车道路内停车模型验证 | 第66-69页 |
4.3.4 双向双车道路内停车模型验证 | 第69-73页 |
4.4 路内停车仿真及其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| 第73-81页 |
4.4.1 停车比例影响 | 第73-76页 |
4.4.2 停车机动持续时间影响 | 第76-78页 |
4.4.3 对向车流密度影响 | 第78-79页 |
4.4.4 换道规则影响 | 第79-80页 |
4.4.5 路内停车带长度影响 | 第80-81页 |
4.5 本章小节 | 第81-84页 |
5 基于VISSIM仿真的路内停车行为影响研究 | 第84-104页 |
5.1 单车道路内停车VISSIM仿真建模 | 第84-91页 |
5.1.1 VISSIM仿真模型建立 | 第84-89页 |
5.1.2 模型验证 | 第89-91页 |
5.2 路内停车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| 第91-95页 |
5.2.1 非机动车影响 | 第91-92页 |
5.2.2 停放形式影响 | 第92-95页 |
5.3 路内停车带设置条件分析 | 第95-98页 |
5.4 模型比较 | 第98-102页 |
5.4.1 数学模型与元胞自动机模型仿真比较 | 第98-99页 |
5.4.2 数学模型与VISSIM仿真模型比较 | 第99-101页 |
5.4.3 三种模型优缺点分析 | 第101-10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02-104页 |
6 结论及展望 | 第104-106页 |
6.1 研究结论及成果 | 第104-105页 |
6.2 研究新意 | 第105页 |
6.3 研究展望 | 第105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12页 |
附录A | 第112-113页 |
附录B | 第113-117页 |
附录C | 第117-122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22-126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