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3 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.1 理论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.2 现实意义 | 第11页 |
1.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4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1页 |
1.4.2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5 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2 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3-20页 |
2.1 激励的概念 | 第13-14页 |
2.2 主要的激励理论 | 第14-15页 |
2.2.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| 第14页 |
2.2.2 双因素理论 | 第14页 |
2.2.3 X理论和Y理论 | 第14-15页 |
2.2.4 期望理论 | 第15页 |
2.2.5 公平理论 | 第15页 |
2.2.6 目标设置理论 | 第15页 |
2.3 激励的一般原则 | 第15-16页 |
2.3.1 目标结合原则 | 第15页 |
2.3.2 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则 | 第15-16页 |
2.3.3 外激与内激相结合的原则 | 第16页 |
2.3.4 外正激与负激相结合的原则 | 第16页 |
2.3.5 按需激励原则 | 第16页 |
2.3.6 民主公正原则 | 第16页 |
2.4 非物质激励的一些方法 | 第16-18页 |
2.4.1 授权激励 | 第16-17页 |
2.4.2 榜样激励 | 第17页 |
2.4.3 尊重激励 | 第17页 |
2.4.4 感情激励 | 第17页 |
2.4.5 竞争激励 | 第17页 |
2.4.6 文化激励 | 第17页 |
2.4.7 兴趣激励 | 第17-18页 |
2.4.8 荣誉激励 | 第18页 |
2.5 非物质激励的优势 | 第18页 |
2.6 非物质激励的意义 | 第18-20页 |
3 XZ公司概况及其激励现状 | 第20-25页 |
3.1 XZ公司概况 | 第20-21页 |
3.2 XZ公司员工基本情况 | 第21-23页 |
3.3 XZ公司激励现状 | 第23-25页 |
3.3.1 XZ公司当前物质激励概述 | 第23页 |
3.3.2 XZ公司当前非物质激励概述 | 第23-24页 |
3.3.3 XZ公司激励现状存在的问题 | 第24-25页 |
4 XZ公司非物质激励效用及员工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 | 第25-33页 |
4.1 XZ公司非物质激励效用及员工需求情况调查目的 | 第25页 |
4.2 调查对象和调查工具 | 第25-26页 |
4.2.1 调查对象 | 第25-26页 |
4.2.2 调查方式 | 第26页 |
4.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| 第26-32页 |
4.3.1 开放式访谈结果分析 | 第26-28页 |
4.3.2 封闭式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| 第28-32页 |
4.4 XZ公司实施非物质激励优化的必要性 | 第32-33页 |
5 XZ公司非物质激励策略 | 第33-42页 |
5.1 基于需求调研结果的XZ公司非物质激励需求综述 | 第33-35页 |
5.1.1 XZ公司非物质激励需求层次 | 第33页 |
5.1.2 XZ公司不同工龄员工在不同岗位的非物质激励需求 | 第33-35页 |
5.2 XZ公司非物质激励具体对策 | 第35-40页 |
5.2.1 建立绿色的员工成长和晋升通道 | 第35-36页 |
5.2.2 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建立培训课程体系 | 第36页 |
5.2.3 建立更加人性化的企业文化 | 第36-37页 |
5.2.4 建立双向沟通通道和自上而下的关爱机制 | 第37页 |
5.2.5 通过成立荣誉组织激发员工活力 | 第37-38页 |
5.2.6 通过软性福利提升员工幸福感 | 第38页 |
5.2.7 通过员工活动激发活力,提升团队凝聚力 | 第38-39页 |
5.2.8 通过建立发现美、传播美的渠道提升正向激励 | 第39-40页 |
5.3 实施XZ公司非物质激励的保障措施 | 第40-41页 |
5.3.1 企业领导者的支持和认同 | 第40页 |
5.3.2 企业员工的接受和认可 | 第40页 |
5.3.3 阶段性的实施效果调查和优化机制 | 第40页 |
5.3.4 组织保障 | 第40页 |
5.3.5 经费保障 | 第40-41页 |
5.4 XZ公司非物质激励策略研究的启示 | 第41-42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42-44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42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42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附录 | 第47-51页 |
附录1 | 第47-48页 |
附录2 | 第48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