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6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
| 绪论 | 第10-19页 |
| 一、研究缘起 | 第10页 |
| 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| 三、文献综述 | 第12-17页 |
| (一)国外有关开放式阅读教学的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| (二)国内有关开放式阅读教学的研究综述 | 第14-17页 |
| 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| (一)文献研究法 | 第17-18页 |
| (二)课例分析法 | 第18-19页 |
| 第一章 张云鹰开放式阅读教学的理论阐述 | 第19-28页 |
| 一、张云鹰开放式阅读教学的概述 | 第19-21页 |
| (一)张云鹰对开放式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| 第19-20页 |
| (二)本文对开放式阅读教学的阐释 | 第20-21页 |
| 二、张云鹰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产生的现实基础 | 第21-22页 |
| 三、张云鹰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形成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8页 |
| (一)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22-23页 |
| (二)生活教育理论 | 第23-25页 |
| (三)现代大教育理论 | 第25-26页 |
| (四)全语言学习理论 | 第26-28页 |
| 第二章 张云鹰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 | 第28-34页 |
| 一、确立开放性的阅读教学目标 | 第28-29页 |
| 二、明确教学过程中的开放表征 | 第29-31页 |
| 三、积极倡导多元、深度、开放的教学方法 | 第31-32页 |
| 四、努力构建开放而多元的评价体系 | 第32-34页 |
| 第三章 张云鹰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| 第34-54页 |
| 一、建构生成 | 第34-39页 |
| (一)活化知识,融会贯通 | 第35-36页 |
| (二)即学即用,语篇惊鸿 | 第36-38页 |
| (三)巧搭支架,思维启源 | 第38-39页 |
| 二、生活拓展 | 第39-47页 |
| (一)引入生活源头活水,唤醒学生语文感知 | 第40-42页 |
| (二)积极探索课型创新,延展阅读教学空间 | 第42-44页 |
| (三)启发学生思维创新,挖掘学生创造源泉 | 第44-47页 |
| 三、心理成像 | 第47-54页 |
| (一)无中生有:让想象点亮留白 | 第47-49页 |
| (二)无声教学:安静之中对话作者 | 第49-51页 |
| (三)以声唤情,营造诗意的情境 | 第51-54页 |
| 第四章 张云鹰开放式阅读教学的课外引读指导 | 第54-66页 |
| 一、开放式课外引读的类型 | 第54-60页 |
| (一)谈古:倾心经典 | 第55-56页 |
| (二)论今:体认现实 | 第56-58页 |
| (三)想象:丰裕精神 | 第58-60页 |
| 二、开放式课外引读的指导方法 | 第60-66页 |
| (一)灵活导入,兴趣引领 | 第60-62页 |
| (二)关注体验,指向表达 | 第62-63页 |
| (三)总结延伸,拓展思维 | 第63-66页 |
| 第五章 启示与思考 | 第66-73页 |
| 一、张云鹰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启示 | 第66-70页 |
| (一)留心生活,品尝开放之鲜 | 第66-68页 |
| (二)把控转化,善读而后吐新 | 第68-69页 |
| (三)立足博览,广学方能知味 | 第69-70页 |
| 二、对张云鹰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的理性思考 | 第70-73页 |
| (一)水到渠成:合理把控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| 第70-71页 |
| (二)适度原则:如何把握阅读教学的“开放度” | 第71-7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6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