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食米供应研究(1937—1945)
中文摘要 | 第5-7页 |
英文摘要 | 第7-8页 |
1.绪论 | 第11-16页 |
1.1 课题的学术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学术意义 | 第11页 |
1.1.2 应用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5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| 第15-16页 |
2.1937年以前重庆食米的供应与管理 | 第16-21页 |
2.1 重庆食米来源及交易 | 第16-18页 |
2.1.1 食米来源 | 第16-17页 |
2.1.2 食米交易 | 第17-18页 |
2.2 食米管理 | 第18-21页 |
3.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食米的供应与运输 | 第21-31页 |
3.1 管理机构的变迁 | 第21-22页 |
3.2 食米供应的缓解措施 | 第22-25页 |
3.2.1 田赋征实及征购征借 | 第22-23页 |
3.2.2 增产增收 | 第23-24页 |
3.2.3 节约运动 | 第24-25页 |
3.3 食米储藏及运输管理 | 第25-31页 |
3.3.1 食米储藏 | 第25-29页 |
3.3.2 食米运输的管理 | 第29-31页 |
4. 全面抗战期间重庆食米管理的强化 | 第31-40页 |
4.1 人口内迁的概况 | 第31-32页 |
4.2 食米管理的强化 | 第32-36页 |
4.2.1 食米销售管制强化 | 第32-34页 |
4.2.2 食米供应管制强化 | 第34-35页 |
4.2.3 粮商管理的强化 | 第35-36页 |
4.3 对粮价的控制 | 第36-40页 |
5.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食米管制供应情形 | 第40-46页 |
5.1 民食供应 | 第40-43页 |
5.2 公教人员口粮供应 | 第43-46页 |
6.重庆食米供应的特点、贡献及局限 | 第46-54页 |
6.1 重庆食米供应的特点 | 第46-49页 |
6.1.1 政府统筹有效供应 | 第46-48页 |
6.1.2 食米限价措施完备 | 第48-49页 |
6.2 重庆食米供应的贡献 | 第49-51页 |
6.2.1 优先供应军粮支撑抗战大业 | 第49-50页 |
6.2.2 统筹供应民食稳定市场及民心 | 第50-51页 |
6.3 重庆食米供应的局限 | 第51-54页 |
6.3.1 平价米惠及面过于狭窄 | 第51-52页 |
6.3.2 机构设置冗杂,供应政策缺乏灵活性 | 第52-54页 |
7.结语 | 第54-56页 |
附录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