迁川工厂联合会研究(1938—1949)
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7页 |
1.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课题的学术意义与应用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学术意义 | 第10页 |
1.1.2 应用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著作类 | 第11-12页 |
1.2.2 论文类 | 第12-13页 |
1.3 时间界定 | 第13页 |
1.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| 第13-15页 |
1.4.1 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1.4.2 不足之处 | 第14-15页 |
2. 抗战初期的工厂内迁与迁川工厂联合会的成立 | 第15-20页 |
2.1 迁川工厂联合会成立的背景——工厂内迁 | 第15-18页 |
2.1.1 工厂内迁的尝试 | 第15-16页 |
2.1.2 工厂正式内迁 | 第16-18页 |
2.2 迁川工厂联合会的成立 | 第18-20页 |
3. 迁川工厂联合会的运行机制 | 第20-23页 |
3.1 会员工厂的入会与退会 | 第20页 |
3.2 机构设置 | 第20-21页 |
3.3 会费 | 第21-23页 |
4. 迁川工厂联合会与内迁工厂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| 第23-37页 |
4.1 协助会员工厂的选址与建厂 | 第23-26页 |
4.2 申请减免各项税收 | 第26-28页 |
4.3 招雇和培训技工 | 第28-31页 |
4.4 举办迁川工厂出品展览会 | 第31-32页 |
4.5 解决会员工厂生活问题 | 第32-34页 |
4.6 协助会员工厂购买原料 | 第34-37页 |
5. 迁川工厂联合会与内迁工厂复员 | 第37-48页 |
5.1 协助会员工厂复员 | 第37-40页 |
5.2 推动民营工厂优惠承购敌伪工厂 | 第40-42页 |
5.3 争取日本赔偿物资 | 第42-44页 |
5.4 呼吁民主与和平建国 | 第44-48页 |
5.4.1 民主建国会成立 | 第44-45页 |
5.4.2 民主建国会主要政治活动 | 第45-48页 |
6. 迁川工厂联合会的贡献与不足 | 第48-58页 |
6.1 迁川工厂联合会的贡献 | 第48-55页 |
6.1.1 促进了迁川工厂的恢复与发展 | 第48-50页 |
6.1.2 参与慈善活动,稳定大后方社会 | 第50-51页 |
6.1.3 为各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| 第51-54页 |
6.1.4 促进重庆工业化进程 | 第54-55页 |
6.2 内部管理不足 | 第55-58页 |
7. 结语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附录A: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