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其他化学工业论文--发酵工业论文--酶制剂(酵素)论文

谷氨酰胺转氨酶产生菌的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选育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1-23页
    1.1 谷氨酰胺转氨酶的简介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谷氨酰胺转氨酶的催化机理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谷氨酰胺转氨酶的主要来源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MTG的结构特征与活化机制第13-14页
    1.2 微生物谷氨酰胺转氨酶的生产研究进展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传统微生物发酵生产MTG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基因工程法生产MTG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MTG生产菌株的诱变选育第16-17页
    1.3 微生物谷氨酰胺转氨酶的应用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微生物谷氨酰胺转氨酶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微生物谷氨酰胺转氨酶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第17-18页
    1.4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育种技术的简介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ARTP诱变育种技术简介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ARTP与微生物的作用机理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ARTP诱变育种技术的应用第19-21页
    1.5 本课题研究意义第21-22页
    1.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22-23页
第2章 出发菌株的产酶特征及SmTGase酶原基因的重组表达第23-38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3页
    2.2 实验材料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主要试剂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仪器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菌株与培养基第24-25页
    2.3 实验方法第25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茂源链霉菌的培养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茂源链霉菌的保藏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SmTGase的酶活测定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S.mobaraense ECU7480的5-L发酵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S.mobaraense ECU7480中SmTGase酶原基因的克隆表达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重组酶pro-SmTGase的纯化及动力学参数测定第30-32页
    2.4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S.mobaraense ECU7480发酵产酶特征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S.mobaraense ECU7480中SmTGase酶原基因的克隆表达第34-37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7-38页
第3章 ARTP迭代诱变选育SmTGase高产菌株第38-50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8页
    3.2 实验材料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主要试剂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验仪器第38页
    3.3 实验方法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ARTP诱变实验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诱变菌株的初筛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S. mobaraense突变株的摇瓶发酵复筛及验证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突变株遗传稳定性的考察第40页
    3.4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40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初筛方法的建立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ARTP诱变处理时间的确定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八轮ARTP迭代诱变初筛结果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突变株的摇瓶发酵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SmTGase高产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第47-48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8-50页
第4章 突变株中SmTGase酶原基因的序列比对及表达水平分析第50-59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50页
    4.2 实验材料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主要试剂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实验仪器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菌株、质粒与培养基第51页
    4.3 实验方法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突变株SmTGase酶原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比对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SmTGase酶原基因表达水平的分析第52-54页
    4.4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SmTGase酶原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比对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SmTGase酶原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第55-57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57-59页
结论与展望第59-61页
    一. 全文总结第59-60页
    二. 本文创新点第60页
    三. 展望第60-61页
参考文献第61-69页
硕士在读期间撰写的论文和专利第69-70页
致谢第70-7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QL公司风机铸造部件质量控制研究
下一篇:聚合级烯烃深度净化用铜钴基脱CO催化剂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