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技术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1 BASF公司 | 第12-13页 |
1.2.2 上海化工研究院 | 第13页 |
1.2.3 其它公司 | 第13页 |
1.3 烯烃中CO的脱除原理 | 第13-15页 |
1.3.1 Langmuir-Hinshelwood机理(L-H机理) | 第13-14页 |
1.3.2 Mars-van Krevelen(MVK机理) | 第14-15页 |
1.4 Cu基催化剂 | 第15-17页 |
1.4.1 CO活性吸附位 | 第15-16页 |
1.4.2 活性晶格氧 | 第16-17页 |
1.5 Co基催化剂 | 第17-18页 |
1.5.1 反应机理 | 第17页 |
1.5.2 影响因素 | 第17-18页 |
1.6 研究路线及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6.1 研究路线 | 第18页 |
1.6.2 论文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实验方法 | 第19-27页 |
2.1 催化剂制备 | 第19-21页 |
2.1.1 实验药品 | 第19页 |
2.1.2 实验设备 | 第19-20页 |
2.1.3 制备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2 表征 | 第21-22页 |
2.2.1 X射线衍射(XRD) | 第21页 |
2.2.2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(BET) | 第21页 |
2.2.3 电子扫描电镜(SEM) | 第21页 |
2.2.4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(H2-TPR) | 第21页 |
2.2.5 X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21页 |
2.2.6 差热-热重分析(TG) | 第21-22页 |
2.3 催化剂性能评价 | 第22-27页 |
2.3.1 催化剂性能评价装置 | 第22-24页 |
2.3.2 实验条件及产物分析 | 第24-27页 |
第3章 催化剂组分的研究 | 第27-39页 |
3.1 Cu基催化剂助剂研究 | 第27-32页 |
3.1.1 Zn助剂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3.1.2 稀土助剂的影响 | 第29-32页 |
3.1.3 CuO-ZnO-CeO_2催化剂的活性组分研究 | 第32页 |
3.2 Co基催化剂性能研究 | 第32-36页 |
3.2.1 Co基催化剂的金属掺杂改性 | 第33-34页 |
3.2.2 Co_3O_4-ZnO-CeO_2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| 第34-36页 |
3.3 Cu-Co双活性组分催化剂的研究 | 第36-3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4章 制备因素的考察 | 第39-51页 |
4.1 沉淀方式 | 第39-41页 |
4.2 沉淀剂 | 第41-43页 |
4.3 沉淀温度 | 第43-44页 |
4.4 老化时间 | 第44-45页 |
4.5 焙烧温度 | 第45-47页 |
4.6 活性组分比例 | 第47-49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5章 工艺研究与改进 | 第51-60页 |
5.1 预处理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5.2 催化剂XPS表征 | 第52-55页 |
5.3 催化剂的稳定性 | 第55-57页 |
5.4 液相空速的影响 | 第57页 |
5.5 脱除温度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5.6 抗水性分析 | 第58-59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