课堂教学的整合性质及其应用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25页 |
1.1 研究缘起 | 第11-12页 |
1.1.1 学习的变构性导源了教学的整合性 | 第11页 |
1.1.2 整合性教学在实践中已被大规模探讨 | 第11页 |
1.1.3 教学整合性的相关研究还相对缺乏 | 第11-12页 |
1.2 核心词界定 | 第12-14页 |
1.2.1 整合性质 | 第12-13页 |
1.2.2 整合性教学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1.3.1 学术价值 | 第14页 |
1.3.2 实践意义 | 第14页 |
1.4 文献综述 | 第14-23页 |
1.4.1 关于教学本质的研究 | 第14-18页 |
1.4.2 关于“整合”的相关研究 | 第18-21页 |
1.4.3 关于整合性教学的研究 | 第21-23页 |
1.4.4 综合评述 | 第23页 |
1.5 研究的方法 | 第23-25页 |
1.5.1 文献研究法 | 第23页 |
1.5.2 课堂观察法 | 第23-24页 |
1.5.3 案例分析法 | 第24-25页 |
2 课堂教学的多重性质 | 第25-29页 |
2.1 教学的交往属性 | 第25页 |
2.2 教学的生命属性 | 第25-26页 |
2.3 教学的文化属性 | 第26-27页 |
2.4 教学的发展属性 | 第27-29页 |
3 课堂教学的整合性质 | 第29-47页 |
3.1 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性 | 第29-32页 |
3.1.1 学生个体生命的整体性 | 第29-30页 |
3.1.2 学生能力发展的全面性 | 第30-31页 |
3.1.3 独特性与全面性的统一 | 第31-32页 |
3.2 学生学习过程的变构性 | 第32-34页 |
3.2.1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| 第32-33页 |
3.2.2 变构学习理论 | 第33-34页 |
3.3 课程教材知识的结构性 | 第34-36页 |
3.3.1 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 | 第34-35页 |
3.3.2 施瓦布的学科结构理论 | 第35-36页 |
3.4 课堂教学价值的综合性 | 第36-38页 |
3.4.1 教学的多重价值 | 第36-37页 |
3.4.2 教学的多重价值与教学目标 | 第37-38页 |
3.5 整合性教学的现实性 | 第38-41页 |
3.6 整合性即整体性和融合性 | 第41-47页 |
3.6.1 整合属性的整体特征 | 第42-44页 |
3.6.2 整合属性的融合特征 | 第44-47页 |
4 整合性教学的实践框架 | 第47-52页 |
4.1 整合性教学的过程结构 | 第47-49页 |
4.1.1 三个基本整合性要素 | 第47页 |
4.1.2 一个渐进推进过程 | 第47-48页 |
4.1.3 三个交互融合状态 | 第48页 |
4.1.4 整合性教学的实践特性 | 第48-49页 |
4.2 整合性教学的规律与原则 | 第49-52页 |
4.2.1 整体优化原则 | 第49-50页 |
4.2.2 交互融合原则 | 第50页 |
4.2.3 循序渐进原则 | 第50-52页 |
5 整合性教学的实践模式 | 第52-65页 |
5.1 整合性教学的整合维度 | 第52-57页 |
5.1.1 教学目标的整合 | 第52-53页 |
5.1.2 教学内容的整合 | 第53-55页 |
5.1.3 教学过程的整合 | 第55-57页 |
5.2 整合性教学的实践模式 | 第57-65页 |
5.2.1 主题式教学模式 | 第57-60页 |
5.2.2 渐进式逐步整合模式 | 第60-62页 |
5.2.3 核心问题教学模式 | 第62-65页 |
结语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