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9页 |
1.2 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系统的发展 | 第9-11页 |
1.2.1 国外发展情况及现状 | 第10页 |
1.2.2 国内发展情况及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 船用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发展 | 第11页 |
1.3.1 国外发展情况及现状 | 第11页 |
1.3.2 国内发展情况及现状 | 第11页 |
1.4 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控制策略研究发展 | 第11-12页 |
1.4.1 高压共轨控制策略 | 第11-12页 |
1.4.2 喷油量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5 半物理仿真 | 第12-13页 |
1.6 论文主要工作 | 第13-15页 |
2 RT-flex48T-D柴油机液压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| 第15-27页 |
2.1 引言 | 第15-16页 |
2.2 启动控制单元 | 第16-17页 |
2.3 供油单元 | 第17-21页 |
2.3.1 燃油泵 | 第18-20页 |
2.3.2 伺服泵 | 第20-21页 |
2.4 共轨单元 | 第21-24页 |
2.4.1 燃油共轨管系 | 第22-23页 |
2.4.2 伺服油共轨管系 | 第23-24页 |
2.5 喷射控制单元 | 第24-25页 |
2.6 排气控制单元 | 第25-26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3 RT-flex48T-D高压共轨系统数学模型与算法 | 第27-50页 |
3.1 引言 | 第27-31页 |
3.1.1 液压系统建模 | 第27-29页 |
3.1.2 刚性系统概念 | 第29-31页 |
3.2 高压共轨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| 第31-39页 |
3.2.1 高压油泵 | 第32-33页 |
3.2.2 共轨管系 | 第33-34页 |
3.2.3 流量活塞与相关管系 | 第34-36页 |
3.2.4 伺服控制机构 | 第36-37页 |
3.2.5 喷油器 | 第37页 |
3.2.6 共轨电磁阀 | 第37-39页 |
3.3 子系统复用 | 第39-42页 |
3.4 高压共轨系统刚性分析 | 第42-45页 |
3.5 实时仿真算法 | 第45-49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4 RT-flex48T-D高压共轨系统仿真平台建立 | 第50-64页 |
4.1 半物理仿真平台建立 | 第50-51页 |
4.1.1 半物理仿真平台结构 | 第50-51页 |
4.1.2 半物理仿真系统实现方法 | 第51页 |
4.2 Simulink中仿真程序建立 | 第51-58页 |
4.2.1 Simulink与Embedded Coder简介 | 第51-52页 |
4.2.2 燃油泵模型 | 第52-54页 |
4.2.3 共轨管系模型 | 第54-55页 |
4.2.4 伺服控制系统模型 | 第55-56页 |
4.2.5 流量活塞模型 | 第56-57页 |
4.2.6 喷油器模型 | 第57-58页 |
4.3 Labview中建立模拟柴油机模型 | 第58-63页 |
4.3.1 Labview简介 | 第58页 |
4.3.2 生成代码部署 | 第58-59页 |
4.3.3 Labview RT与FPGA间同步通讯 | 第59-62页 |
4.3.4 Labview-FPGA中配置数据接口 | 第62-6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5 RT-flex48T-D高压共轨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| 第64-81页 |
5.1 目标轨压 | 第64-66页 |
5.2 共轨燃油压力控制 | 第66-69页 |
5.2.1 执行机构控制原理 | 第66-67页 |
5.2.2 轨压控制策略 | 第67-69页 |
5.3 基本喷油正时 | 第69-71页 |
5.4 喷油延迟修正角计算与喷油量控制 | 第71-78页 |
5.4.1 喷油控制原理 | 第71-73页 |
5.4.2 喷油延迟修正角计算与喷油量控制策略 | 第73-78页 |
5.5 测速方法 | 第78-80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6 仿真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81-97页 |
6.1 燃油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| 第81-92页 |
6.1.1 燃油泵仿真 | 第81-83页 |
6.1.2 共轨管系仿真 | 第83-87页 |
6.1.3 喷油特性仿真 | 第87-92页 |
6.2 半物理仿真 | 第92-96页 |
6.2.1 实时性测试 | 第92-94页 |
6.2.2 闭环测试结果 | 第94-96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96-97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97-99页 |
7.1 工作总结与创新点 | 第97页 |
7.2 工作展望 | 第97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2页 |
致谢 | 第102-103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103-1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