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1-17页 |
1 恋爱观的相关研究 | 第11-13页 |
1.1 恋爱观的概念界定 | 第11页 |
1.2 大学生恋爱观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2 择偶偏好的有关研究 | 第13-14页 |
2.1 择偶偏好的概念界定 | 第13页 |
2.2 大学生择偶偏好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3 家庭亲密度、家庭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| 第14-17页 |
3.1 家庭亲密度的现状研究 | 第14-15页 |
3.2 家庭适应性的现状研究 | 第15页 |
3.3 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| 第15-17页 |
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| 第17-23页 |
1 问题提出 | 第17页 |
2 研究目的 | 第17-18页 |
3 研究意义 | 第18-20页 |
3.1 理论意义 | 第18-19页 |
3.2 实践意义 | 第19-20页 |
4 研究程序 | 第20-21页 |
5 核心概念界定 | 第21-23页 |
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| 第23-39页 |
研究一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、家庭适应性、恋爱观和择偶偏好的现状 | 第23-33页 |
1 研究目的 | 第23页 |
2 研究假设 | 第23-24页 |
3 研究方法 | 第24-27页 |
3.1 被试选取 | 第24-25页 |
3.2 研究工具 | 第25-26页 |
3.3 研究程序 | 第26-27页 |
3.4 数据处理 | 第27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3页 |
4.1 大学生恋爱行为的描述分析 | 第27-28页 |
4.2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、家庭适应性、恋爱观和择偶偏好的特点 | 第28-29页 |
4.3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、家庭适应性、恋爱观和择偶偏好的差异分析 | 第29-33页 |
研究二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、家庭适应性、恋爱观和择偶偏好的关系 | 第33-39页 |
1 研究目的 | 第33页 |
2 研究假设 | 第33页 |
3 研究方法 | 第33-34页 |
3.1 被试选取 | 第33页 |
3.2 研究工具 | 第33-34页 |
3.3 研究程序 | 第34页 |
3.4 数据处理 | 第34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39页 |
4.1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、家庭适应性、择偶偏好与恋爱观的关系 | 第34-35页 |
4.2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在家庭适应性与择偶偏好之间的中介作用 | 第35-39页 |
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| 第39-51页 |
1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、家庭适应性、择偶偏好与恋爱观的总体特点 | 第39-40页 |
2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、家庭适应性、择偶偏好与恋爱观的结构特点 | 第40-43页 |
3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、家庭适应性、择偶偏好与恋爱观的差异分析 | 第43-47页 |
4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、家庭适应性、择偶偏好与恋爱观的关系分析 | 第47-51页 |
第五部分 结论、展望与对策 | 第51-59页 |
1 结论 | 第51页 |
2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51-53页 |
3 相关对策 | 第53-59页 |
3.1 树立个人择偶风格,基于现实自我定位 | 第53-55页 |
3.2 丰富大学性爱课程,衔接中学恋爱教育 | 第55-57页 |
3.3 榜样学习保持家人亲密,增加沟通促进家庭凝聚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5页 |
附录 | 第65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