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37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5-18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5-17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8-3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8-2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24-33页 |
1.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| 第33-37页 |
1.3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33-35页 |
1.3.2 研究的主要方法 | 第35页 |
1.3.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| 第35-37页 |
第2章 榜样文化及相关问题概述 | 第37-63页 |
2.1 榜样的内涵考究 | 第37-43页 |
2.1.1 榜样内涵的历史溯源 | 第37-38页 |
2.1.2 榜样内涵的现代解读 | 第38-41页 |
2.1.3 榜样与偶像、典型、楷模的内涵辨析 | 第41-43页 |
2.2 文化的概念释义 | 第43-48页 |
2.2.1 文化概念的词源根究 | 第44-45页 |
2.2.2 文化概念的现代意蕴 | 第45-48页 |
2.3 榜样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| 第48-54页 |
2.3.1 榜样文化的内涵 | 第48-50页 |
2.3.2 榜样文化的特征 | 第50-54页 |
2.4 榜样文化的形态 | 第54-57页 |
2.4.1 榜样物质文化 | 第54-55页 |
2.4.2 榜样精神文化 | 第55-56页 |
2.4.3 榜样制度文化 | 第56-57页 |
2.5 榜样文化的价值阐释 | 第57-63页 |
2.5.1 国家层面的价值:整合与引导 | 第57-59页 |
2.5.2 社会层面的价值:规训与教化 | 第59-61页 |
2.5.3 个人层面的价值:寄托与激励 | 第61-63页 |
第3章 榜样文化的理论基础 | 第63-87页 |
3.1 指导:马克思主义关于榜样的相关论述 | 第63-73页 |
3.1.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榜样的论述 | 第63-69页 |
3.1.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关于榜样的论述 | 第69-73页 |
3.2 基础: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榜样的相关论述 | 第73-79页 |
3.2.1 何谓榜样:“榜者,所以矫不正也” | 第73-75页 |
3.2.2 榜样何为:“教者效也,上为之,下效之” | 第75-77页 |
3.2.3 何成榜样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” | 第77-79页 |
3.3 借鉴:西方文化关于榜样的相关论述 | 第79-87页 |
3.3.1 行为模仿理论 | 第79-81页 |
3.3.2 社会学习理论 | 第81-83页 |
3.3.3 榜样教育理论 | 第83-87页 |
第4章 榜样文化的历史沿革 | 第87-111页 |
4.1 榜样文化的醅酿 | 第87-94页 |
4.1.1 崇拜与模仿:人与自然博弈的需求 | 第87-89页 |
4.1.2 敬仰与思齐:人与他人共生的要求 | 第89-92页 |
4.1.3 比照与超越:人对自我超越的诉求 | 第92-94页 |
4.2 我国榜样文化的历史演进 | 第94-103页 |
4.2.1 古代榜样文化 | 第94-98页 |
4.2.2 近代榜样文化 | 第98-100页 |
4.2.3 现代榜样文化 | 第100-103页 |
4.3 中西方榜样文化发展的简要对比 | 第103-111页 |
4.3.1 西方榜样文化的历史发展 | 第103-107页 |
4.3.2 中西方榜样文化的主要差异 | 第107-111页 |
第5章 当代榜样文化困境的理性审思 | 第111-134页 |
5.1 当代榜样文化困境的主要表现 | 第111-121页 |
5.1.1 榜样文化的认知困境 | 第112-115页 |
5.1.2 榜样文化的认同困境 | 第115-118页 |
5.1.3 榜样文化的践行困境 | 第118-121页 |
5.2 当代榜样文化困境的渊薮 | 第121-127页 |
5.2.1 当代榜样文化困境的内因 | 第121-124页 |
5.2.2 当代榜样文化困境的外因 | 第124-127页 |
5.3 当代榜样文化困境的主要危害 | 第127-134页 |
5.3.1 削弱个体主流意识认同 | 第128-130页 |
5.3.2 妨害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| 第130-131页 |
5.3.3 影响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| 第131-134页 |
第6章 优化环境:榜样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| 第134-152页 |
6.1 维护与充实:榜样文化物态环境 | 第134-140页 |
6.1.1 保护榜样历史文化物态资源 | 第135-136页 |
6.1.2 增加榜样文化人文设施 | 第136-138页 |
6.1.3 创新榜样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 | 第138-140页 |
6.2 培塑与营造:榜样文化精神环境 | 第140-146页 |
6.2.1 提升“崇尚榜样”的道德情感 | 第141-142页 |
6.2.2 树立“捍卫榜样”的思想意识 | 第142-143页 |
6.2.3 培育“学习榜样”的价值信仰 | 第143-145页 |
6.2.4 增强“关爱榜样”的理性自觉 | 第145-146页 |
6.3 掌控与引导:榜样文化网络环境 | 第146-152页 |
6.3.1 夺取网络空间主导权与话语权 | 第146-148页 |
6.3.2 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| 第148-149页 |
6.3.3 开发与整合网络资源 | 第149-152页 |
第7章 强化教育:榜样文化建设的核心环节 | 第152-170页 |
7.1 完善榜样教育的整体性与层次性 | 第152-158页 |
7.1.1 涵化:家庭层面的榜样教育 | 第152-154页 |
7.1.2 引导:学校层面的榜样教育 | 第154-156页 |
7.1.3 浸润:社会层面的榜样教育 | 第156-158页 |
7.2 提升榜样教育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| 第158-164页 |
7.2.1 理论指向:人的全面发展 | 第158-160页 |
7.2.2 价值圭臬:以人为本 | 第160-162页 |
7.2.3 伦理尺度:真善美相统一 | 第162-164页 |
7.3 增强榜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| 第164-170页 |
7.3.1 深化榜样教育学理研究 | 第164-165页 |
7.3.2 优化榜样教育内容 | 第165-167页 |
7.3.3 拓展榜样教育方法 | 第167-170页 |
第8章 健全规制:榜样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| 第170-185页 |
8.1 建全科学合理的榜样选树规制 | 第170-175页 |
8.1.1 榜样选树规制的建设原则 | 第171-172页 |
8.1.2 榜样选树规制的建设路径 | 第172-175页 |
8.2 健全高效多元的榜样宣传规制 | 第175-179页 |
8.2.1 榜样宣传规制的建设原则 | 第175-177页 |
8.2.2 榜样宣传规制的建设路径 | 第177-179页 |
8.3 健全全面有效的榜样优抚规制 | 第179-185页 |
8.3.1 榜样优抚规制的建设原则 | 第180-181页 |
8.3.2 榜样优抚规制的建设路径 | 第181-185页 |
结语 | 第185-1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7-200页 |
附录A (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) | 第200-201页 |
致谢 | 第201-2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