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引言 | 第10-15页 |
| (一)问题缘起 | 第10页 |
| (二)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| 1.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| 2.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| (三)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1.文献研究法 | 第12页 |
| 2.调查问卷法 | 第12页 |
| 3.比较研究法 | 第12-13页 |
| (四)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| 1.理论意义 | 第13页 |
| 2.实践意义 | 第13页 |
| (五)创新之处与不足 | 第13-15页 |
| 1.创新之处 | 第13页 |
| 2.不足之处 | 第13-15页 |
| 一、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| 第15-21页 |
| (一)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| 第15-18页 |
| 1.少数民族的含义 | 第15页 |
| 2.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| 第15-16页 |
| 3.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| 第16页 |
| 4.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阐释 | 第16-18页 |
| (二)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| 第18-21页 |
| 1.注意宗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| 2.重视“五个认同”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| 第19-20页 |
| 3.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交往压力 | 第20-21页 |
| 二、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现状 | 第21-25页 |
| (一)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积极表现 | 第21-22页 |
| 1.少数民族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 | 第21页 |
| 2.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有所提高 | 第21-22页 |
| 3.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恪守基本的道德规范 | 第22页 |
| (二)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消极表现 | 第22-25页 |
| 1.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观念薄弱 | 第22-23页 |
| 2.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认识偏颇 | 第23-24页 |
| 3.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知行不一 | 第24-25页 |
| 三、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25-34页 |
| (一)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缺陷 | 第25-27页 |
| 1.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科学 | 第25页 |
| 2.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校教育脱轨 | 第25-26页 |
| 3.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受民族文化束缚 | 第26-27页 |
| (二)社会不良教育环境的影响 | 第27-29页 |
| 1.“和平演变”图谋的消极影响 | 第27页 |
| 2.民族发展差距导致的心里失衡 | 第27-28页 |
| 3.网络高速发展的负面影响 | 第28-29页 |
| (三)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薄弱 | 第29-31页 |
| 1.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足 | 第29页 |
| 2.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把握不够 | 第29-30页 |
| 3.现代理论与民族特点整合不强 | 第30-31页 |
| (四)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原因 | 第31-34页 |
| 1.民族语言导致的接受障碍 | 第31页 |
| 2.民族文化导致的心里抵御 | 第31-32页 |
| 3.民族意识导致的排外思想 | 第32-34页 |
| 四、加强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| 第34-44页 |
| (一)构建良好家庭环境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| 第34-36页 |
| 1.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 | 第34-35页 |
| 2.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| 第35页 |
| 3.发挥民族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| 第35-36页 |
| (二)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| 第36-37页 |
| 1.坚决抵制“和平演变”图谋 | 第36页 |
| 2.缩小民族之间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团结 | 第36-37页 |
| 3.优化网络环境占稳舆论阵地 | 第37页 |
| (三)改进学校工作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| 第37-42页 |
| 1.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| 第38-39页 |
| 2.全面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| 第39-40页 |
| 3.理论教育内容和载体运用要突出民族特点 | 第40-42页 |
| (四)运用自我教育的方法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| 第42-44页 |
| 1.积极提高自我文化适应能力 | 第42页 |
| 2.自觉增强自身思想政治素养 | 第42-43页 |
| 3.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完善 | 第43-44页 |
| 结语 | 第44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| 附录 | 第48-51页 |
| 致谢 | 第51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