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9-15页 |
1.1 选题缘起和研究对象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2.1 构式“别提有/多 X(了)”的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2 构式“别说有/多 X(了)”的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存在的问题 | 第14页 |
1.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“别提有/多 X(了)”构式 | 第15-19页 |
2.1 构式及判断依据 | 第15-16页 |
2.2 构式“别提有/多 X(了)” | 第16-19页 |
第3章 构件分析与构式义的生成 | 第19-38页 |
3.1 构式的人称和时态限制 | 第19-21页 |
3.2 “别提”的词性 | 第21-27页 |
3.2.1 “别提”的词性分歧 | 第21-22页 |
3.2.2 “别提”的词性分析 | 第22-25页 |
3.2.3 “提”的言说义与构式生成 | 第25-27页 |
3.3 构式中的“多”与构式义的生成 | 第27-30页 |
3.4 构件“了” | 第30-33页 |
3.5 变项 X | 第33-38页 |
3.5.1 变项 X 的构成 | 第33-34页 |
3.5.2 变项 X 的否定 | 第34-36页 |
3.5.3 变项 X 为名词 | 第36-38页 |
第4章 “别提有/多 X(了)”和“X 就别提了” | 第38-46页 |
4.1 构式“X 就别提了” | 第38页 |
4.2 “别提有/多 X(了)”和“X 就别提了”的差异 | 第38-43页 |
4.2.1 变项 X 及构式义生成的不同 | 第39-41页 |
4.2.2 “了”的不同 | 第41-43页 |
4.3 相关程度评价构式 | 第43-46页 |
第5章 结语 | 第46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后记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