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意义、目的 | 第15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3 本文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| 第17-31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17-20页 |
2.1.1 科技工作者 | 第17-18页 |
2.1.2 科技工作者与科技人才 | 第18-19页 |
2.1.3 科技工作者流动 | 第19-20页 |
2.2 人才流动理论研究 | 第20-23页 |
2.2.1 国外研究 | 第20-23页 |
2.2.2 国内研究 | 第23页 |
2.3 科技人才流动研究 | 第23-28页 |
2.3.1 国外科技人才流动研究 | 第23-24页 |
2.3.2 国内科技人才流动研究 | 第24-27页 |
2.3.3 科技工作者流动的必要性 | 第27-28页 |
2.4 科技工作者流动影响因素 | 第28-31页 |
2.4.1 微观因素 | 第29页 |
2.4.2 宏观因素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研究设计及样本基本情况 | 第31-36页 |
3.1 问卷设计、调查目的 | 第31页 |
3.2 调查方式 | 第31-32页 |
3.3 调查的方法步骤 | 第32页 |
3.4 样本基本情况 | 第32-36页 |
第四章 山东省企业科技工作者流动状况及效果分析 | 第36-49页 |
4.1 山东省企业科技工作者队伍现状分析 | 第36-38页 |
4.2 山东省企业科技工作者流动状况分析 | 第38-41页 |
4.2.1 从单位视角下看企业科技工作者流动状况 | 第38-39页 |
4.2.2 从个人视角下看企业科技工作者流动状况 | 第39-41页 |
4.3 企业科技工作者自身评价及对流动的看法分析 | 第41-43页 |
4.4 企业科技工作者流动效果分析 | 第43-49页 |
第五章 流动意向及流动影响因素 | 第49-74页 |
5.1 企业科技工作者流动意向 | 第49-56页 |
5.2 流动影响因素 | 第56-72页 |
5.2.1 企业科技工作者流动微观因素 | 第57-68页 |
5.2.1.1 企业科技工作者流出单位的主要原因 | 第57-61页 |
5.2.1.2 企业科技工作者流入单位的主要原因 | 第61-68页 |
5.2.2 影响企业科技工作者流动的宏观政策制度 | 第68-72页 |
5.2.2.1 与企业科技工作者有关的政策制度 | 第68-70页 |
5.2.2.2 企业科技工作者对现行科技政策制度的评价 | 第70-72页 |
5.3 企业科技工作者流动的主要困难和障碍 | 第72-74页 |
第六章 促进山东省企业科技工作者合理流动的对策建议 | 第74-79页 |
6.1 企业角度的对策建议 | 第74-76页 |
6.1.1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| 第74页 |
6.1.2 制定优惠政策、提供有利条件吸引企业所需的优秀科技人才 | 第74-75页 |
6.1.3 加大企业人才培养、资金投入的力度 | 第75页 |
6.1.4 完善科技工作者薪酬福利制度 | 第75-76页 |
6.1.5 加强企业与高校、科研院所间的合作交流 | 第76页 |
6.2 政府角度的对策建议 | 第76-79页 |
6.2.1 继续加大人才工程实施力度,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 | 第76-77页 |
6.2.2 加强对企业科技工作者的培养使用,提升企业科技工作者层次水平 | 第77页 |
6.2.3 加强宏观调控,引导企业科技工作者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| 第77页 |
6.2.4 建立专业化的企业科技工作者信息服务平台,及时提供供求信息 | 第77-78页 |
6.2.5 打破体制制度限制,使企业科技工作者流动更加顺畅 | 第78-79页 |
总结 | 第79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3页 |
附录1 山东省首次科技工作者流动状况调查 | 第83-85页 |
附录2 山东省首次科技工作者流动状况调查 | 第85-97页 |
致谢 | 第97-98页 |
附表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