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企业经济论文--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--企业行政管理论文--人事管理论文

主体间性视域下“霍桑实验”中的非正式组织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1.绪论第8-1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第8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问题提出第9-10页
    1.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1.3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及内容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内容第14页
    1.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本课题可能的的创新之处第15-16页
2.主体间性理论的管理学意义第16-25页
    2.1 主体性哲学“神话”的没落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主体性哲学的“兴盛”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主体性哲学的“衰落”第18-19页
    2.2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现象学转向第19-22页
    2.3 主体间性对管理哲学思想的启示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主体性管理哲学的内涵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主体间性管理哲学的现实意义第23-25页
3.“霍桑实验”与“非正式组织”理论的提出第25-36页
    3.1 “霍桑实验”第一、二阶段的失败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“霍桑实验”第一阶段的失败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“霍桑实验”第二阶段的改进与再次失败第27-29页
    3.2 梅奥的参与和“霍桑实验”的改变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梅奥在“霍桑实验”前的工作积累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梅奥对“霍桑实验”前两阶段的解释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“霍桑实验”第三阶段——大规模访谈实验第31-32页
    3.3 “霍桑实验”第四阶段的成果:“非正式组织”的发现第32-33页
    3.4 梅奥团队关于“霍桑实验”的管理学结论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霍桑效应的概念阐释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职工是“社会人”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领导方法的改变是解决“失范”问题的关键第35-36页
4.“非正式组织”的主体间性阐释第36-53页
    4.1 “非正式组织”的概念变迁及理论发展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从“小团体”到“非正式团体”的概念变化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“非正式组织”概念的确立与完善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“非正式组织”理论的后续发展第38-39页
    4.2 对非正式组织的科学主义哲学解析第39-42页
    4.3 对非正式组织的人本主义哲学解析第42-44页
    4.4 “人性”的主体性预设下非正式组织哲学解析存在的问题第44-45页
    4.5 从主体间性看“霍桑实验”中的“非正式组织”第45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“非正式组织”作为主体间“共在”的方式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“情态”作为“非正式组织”主体间性构成的主要纽带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“非正式组织”成员作为非本真性“常人”的本真性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“非正式组织”主体间的协同与工作效率第50-53页
5.结论第53-54页
致谢第54-55页
参考文献第55-56页

论文共5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克雷伯氏菌NIII2高产高活性絮凝剂工艺及其阳离子化研究
下一篇:山麓型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研究--以秦岭北麓西安段道路景观设计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