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1. 绪论 | 第7-9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7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7页 |
1.2.1 研究的目的 | 第7页 |
1.2.2 研究的意义 | 第7页 |
1.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| 第7-8页 |
1.3.1 研究的内容 | 第7-8页 |
1.3.2 研究的方法 | 第8页 |
1.4 研究的不足 | 第8-9页 |
2. 彝族山区小学低段识字教学概述 | 第9-12页 |
2.1 彝族山区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的历史追述 | 第9页 |
2.2 彝族山区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的目标 | 第9-10页 |
2.2.1 识字量 | 第10页 |
2.2.2 独立识字能力 | 第10页 |
2.2.3 识字效果 | 第10页 |
2.3 彝族山区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的意义 | 第10-12页 |
2.3.1 有助于汉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| 第11页 |
2.3.2 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| 第11页 |
2.3.3 有助于视野的拓展 | 第11-12页 |
3. 彝族山区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现状 | 第12-18页 |
3.1 彝族山区小学的基本概况 | 第12-13页 |
3.1.1 师资情况 | 第12-13页 |
3.1.2 硬件设施情况 | 第13页 |
3.2 彝族山区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的内容 | 第13-14页 |
3.2.1 识字量 | 第13页 |
3.2.2 识字内容安排 | 第13-14页 |
3.3 彝族山区学龄前儿童汉语接触情况调查分析 | 第14-15页 |
3.4 彝族山区小学低段适龄儿童识字途径调查分析 | 第15-16页 |
3.5 彝族山区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的现状 | 第16-18页 |
3.5.1 教师的教 | 第16页 |
3.5.2 学生的学 | 第16-18页 |
4. 彝族山区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现状形成的原因 | 第18-22页 |
4.1 社会原因 | 第18-19页 |
4.1.1 地域原因 | 第18页 |
4.1.2 经济原因 | 第18页 |
4.1.3 社会风气 | 第18-19页 |
4.2 家庭原因 | 第19-20页 |
4.2.1 语言环境 | 第19页 |
4.2.2 家长的文化素养 | 第19页 |
4.2.3 家庭经济情况 | 第19-20页 |
4.2.4 家长对教育的态度 | 第20页 |
4.3 学校原因 | 第20-22页 |
4.3.1 办学条件落后 | 第20-21页 |
4.3.2 师资力量薄弱 | 第21-22页 |
5. 彝族山区小学低段识字教学有效的可行性措施 | 第22-38页 |
5.1 彝族山区小学低段识字教学应遵循的规律 | 第22-24页 |
5.1.1 汉字音形义的构造规律 | 第22页 |
5.1.2 彝族学生的认知规律 | 第22-23页 |
5.1.3 语文学科的规律 | 第23-24页 |
5.2 几种较大的识字方法介绍 | 第24-25页 |
5.2.1 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 | 第24页 |
5.2.2 注音识字提前阅读 | 第24-25页 |
5.2.3 韵语识字 | 第25页 |
5.3 彝族山区小学低段识字教学有效的可行性措施探索 | 第25-35页 |
5.3.1 开设符合彝族山区儿童认知特点的学前教育 | 第25-26页 |
5.3.2 合理分配师资,发挥彝族教师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 | 第26-28页 |
5.3.3 营造汉语学习环境,鼓励课外识字 | 第28-29页 |
5.3.4 有效的识字教学设计 | 第29-35页 |
5.4 采用新措施后的教学效果体现 | 第35-38页 |
5.4.1 识字积极性 | 第35-36页 |
5.4.2 识字信心 | 第36页 |
5.4.3 识字效果 | 第36-38页 |
6. 结语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
附录 | 第43-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