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9-20页 |
1.1 橘霉素 | 第9-11页 |
1.1.1 橘霉素概述 | 第9页 |
1.1.2 橘霉素的理化性质 | 第9-10页 |
1.1.3 橘霉素的稳定性 | 第10-11页 |
1.1.4 橘霉素的毒性 | 第11页 |
1.2 橘霉素的合成 | 第11-14页 |
1.2.1 橘霉素合成的途径 | 第11-12页 |
1.2.2 橘霉素合成的影响因子 | 第12-14页 |
1.3 橘霉素的污染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4 橘霉素控制技术研究 | 第15-17页 |
1.4.1 生产工艺对橘霉素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1.4.2 菌种优化控制橘霉素的合成 | 第16-17页 |
1.5 食品中橘霉素提取、纯化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6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| 第18-20页 |
1.6.1 立项的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6.2 研究的内容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食品中橘霉素含量的检测及其纯化方法的研究 | 第20-43页 |
2.1 实验材料、仪器与试剂 | 第21-23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21-22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22-23页 |
2.1.3 实验试剂 | 第23页 |
2.2 实验方法与步骤 | 第23-30页 |
2.2.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23页 |
2.2.2 橘霉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3-24页 |
2.2.3 食品中橘霉素的分离提取 | 第24页 |
2.2.4 食品中橘霉素纯化柱的制备 | 第24-27页 |
2.2.5 不同纯化方法的比较 | 第27-29页 |
2.2.6 食品样品的纯化 | 第29页 |
2.2.7 食品样品中橘霉素含量的计算方法 | 第29页 |
2.2.8 回收率计算方法 | 第29-30页 |
2.3 实验结果 | 第30-41页 |
2.3.1 橘霉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30-31页 |
2.3.2 方法平行性精密度实验及检测限 | 第31-32页 |
2.3.3 食品纯化方法的研究 | 第32-40页 |
2.3.4 食品样品中橘霉素的含量 | 第40-41页 |
2.4 实验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3章 橘霉素的生物降解及其降解因素的研究 | 第43-56页 |
3.1 实验材料、仪器与试剂 | 第44-45页 |
3.1.1 实验材料 | 第44页 |
3.1.2 实验仪器 | 第44-45页 |
3.1.3 实验试剂 | 第45页 |
3.2 实验方法与步骤 | 第45-48页 |
3.2.1 麦芽酶对橘霉素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2.2 微生物对红曲粉中橘霉素的降解 | 第46-47页 |
3.2.3 不同有机酸对橘霉素降解的影响 | 第47页 |
3.2.4 光照对橘霉素降解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3.2.5 橘霉素降解率的计算 | 第48页 |
3.3 实验结果 | 第48-54页 |
3.3.1 麦芽酶对橘霉素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3.3.2 微生物对橘霉素降解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3.3.3 有机酸对橘霉素的降解作用 | 第52-53页 |
3.3.4 光照对橘霉素的降解作用 | 第53-54页 |
3.4 小结 | 第54-56页 |
第4章 食品中橘霉素来源的研究 | 第56-65页 |
4.1 实验材料、仪器与试剂 | 第57-58页 |
4.1.1 实验材料 | 第57页 |
4.1.2 实验仪器 | 第57页 |
4.1.3 实验试剂 | 第57-58页 |
4.2 实验方法与步骤 | 第58-60页 |
4.2.1 食品中产橘霉素菌菌相动态研究 | 第58-59页 |
4.2.2 黄酒酿制过程菌相动态的研究及对应橘霉素含量 | 第59-60页 |
4.2.3 黄酒灭菌时间与温度对产橘霉素菌的影响 | 第60页 |
4.3 实验结果 | 第60-64页 |
4.3.1 食品中产橘霉素菌菌相动态研究 | 第60-62页 |
4.3.2 黄酒酿制过程菌相动态研究 | 第62-63页 |
4.3.3 黄酒灭菌时间与温度对产橘霉素菌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4.4 实验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5章 总结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