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水钻井船DP-3级动力定位系统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1页 |
1.2 背景介绍 | 第11-12页 |
1.3 DP动力定位系统的定义 | 第12-13页 |
1.4 DP动力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 | 第13-14页 |
1.5 DP动力定位发展史 | 第14页 |
1.6 DP动力定位系统的应用 | 第14-15页 |
1.7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| 第15-17页 |
1.7.1 论文的主要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7.2 论文的章节安排 | 第16-17页 |
2 动力定位系统 | 第17-48页 |
2.1 DP动力定位系统的附加标志 | 第17页 |
2.2 DP动力定位等级的配置要求 | 第17-20页 |
2.3 动力系统 | 第20-36页 |
2.3.1 概述 | 第20-22页 |
2.3.2 发电机组 | 第22-25页 |
2.3.3 高压配电板 | 第25-27页 |
2.3.4 动力管理系统(PMS) | 第27-29页 |
2.3.5 电力分配系统 | 第29-30页 |
2.3.6 不间断电源UPS | 第30-36页 |
2.4 推进系统 | 第36-41页 |
2.4.1 概述 | 第36页 |
2.4.2 驱动系统 | 第36-39页 |
2.4.3 转向系统 | 第39-40页 |
2.4.4 推进控制系统 | 第40-41页 |
2.5 DP控制系统 | 第41-47页 |
2.5.1 概述 | 第41页 |
2.5.2 DP操作台 | 第41页 |
2.5.3 DP控制箱 | 第41-42页 |
2.5.4 DP网络系统 | 第42-44页 |
2.5.5 位置参考系统 | 第44-46页 |
2.5.6 传感器系统 | 第46-47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3 动力定位能力分析 | 第48-71页 |
3.1 坐标系 | 第48-49页 |
3.2 船舶的主要尺度 | 第49页 |
3.3 海洋环境载荷 | 第49-59页 |
3.3.1 环境条件 | 第49-50页 |
3.3.2 风载荷 | 第50-53页 |
3.3.3 流载荷 | 第53-54页 |
3.3.4 波浪载荷 | 第54-57页 |
3.3.5 额外载荷 | 第57-59页 |
3.4 推力系统 | 第59-62页 |
3.5 动力定位能力曲线 | 第62-65页 |
3.5.1 动力定位能力曲线的计算要求 | 第62-63页 |
3.5.2 动力定位能力曲线的计算流程 | 第63-65页 |
3.6 定位能力曲线结果及分析 | 第65-70页 |
3.6.1 动力定位曲线失效模式分配 | 第65页 |
3.6.2 动力定位能力曲线结果 | 第65-69页 |
3.6.3 结论 | 第69-70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4 动力定位失效模式分析 | 第71-97页 |
4.1 概述 | 第71页 |
4.1.1 研究目的与重要性 | 第71页 |
4.1.2 研究内容 | 第71页 |
4.2 失效模式分析方法 | 第71-73页 |
4.2.1 分析方法流程图 | 第71-72页 |
4.2.2 工作表说明 | 第72-73页 |
4.2.3 严重等级说明 | 第73页 |
4.3 失效模式分析 | 第73-96页 |
4.3.1 动力系统失效模式分析 | 第73-75页 |
4.3.2 推进系统失效模式分析 | 第75-77页 |
4.3.3 DP控制系统失效模式分析 | 第77-79页 |
4.3.4 动力系统失效模式分析表 | 第79-87页 |
4.3.5 推进系统失效模式表 | 第87-91页 |
4.3.6 DP控制系统失效模式表 | 第91-9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96-97页 |
5 总结与展望 | 第97-99页 |
5.1 总结 | 第97页 |
5.2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| 第97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1页 |
致谢 | 第101-10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