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--发展心理学(人类心理学)论文--青少年心理学论文

外来工子女与留守儿童生活事件、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1页
第一章 前言第11-13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11页
   ·研究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 ·理论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·现实意义第12-13页
第二章 文献综述第13-33页
   ·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第13-23页
     ·心理弹性的源起第13-14页
     ·心理弹性的内涵第14-17页
     ·心理弹性的理论模型第17-21页
     ·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第21-22页
     ·心理弹性的测量工具第22-23页
   ·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第23-28页
     ·应对与应对方式的界定第23-24页
     ·应对方式的主要理论取向第24-27页
     ·国内关于应对方式的实证研究第27-28页
   ·生活事件的研究综述第28-29页
     ·生活事件的含义第28-29页
     ·生活事件的相关实证研究第29页
   ·生活事件、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综述第29-31页
     ·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相关研究第29-31页
     ·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相关研究第31页
   ·对已有研究的思考第31-33页
第三章 研究的总体设计第33-39页
   ·问题提出第33-35页
   ·研究目的第35页
   ·研究创新第35-36页
   ·研究假设第36页
   ·研究内容第36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36-39页
     ·被试第36-37页
     ·研究工具第37-38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38-39页
第四章 外来工子女、留守儿童生活事件的特点及比较第39-46页
   ·研究目的第39页
   ·研究假设第39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39页
   ·研究结果第39-43页
     ·外来工子女生活事件的特点第39-41页
     ·留守儿童生活事件的特点第41-43页
     ·外来工子女与留守儿童生活事件的对比第43页
   ·讨论第43-4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4-46页
第五章 外来工子女、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特点及比较第46-51页
   ·研究目的第46页
   ·研究假设第46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46页
     ·研究对象第46页
     ·研究工具第46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46页
   ·研究结果第46-48页
     ·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的特点第46-47页
     ·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特点第47-48页
     ·外来工子女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对比第48页
   ·讨论第48-5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0-51页
第六章 外来工子女、留守儿童应对方式的特点及比较第51-56页
   ·研究目的第51页
   ·研究假设第51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51页
     ·研究对象第51页
     ·研究工具第51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51页
   ·研究结果第51-53页
     ·外来工子女应对方式的特点第51-52页
     ·留守儿童应对方式的特点第52-53页
     ·外来工子女与留守儿童应对方式的对比第53页
   ·讨论第53-5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5-56页
第七章 外来工子女、留守儿童生活事件、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第56-71页
   ·研究目的第56页
   ·研究假设第56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56页
     ·研究对象第56页
     ·研究工具第56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56页
   ·研究结果第56-66页
     ·生活事件、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第56-58页
     ·生活事件、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第58-61页
     ·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生活事件、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进行路径分析第61-66页
   ·讨论第66-69页
     ·生活事件、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、回归分析第66-68页
     ·外来工子女与留守儿童生活事件、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路径分析第68-6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9-71页
第八章 研究总结与展望第71-73页
   ·结论第71-72页
   ·不足第72-73页
参考文献第73-76页
附录第76-79页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9-80页
致谢第80页

论文共8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在穗维族大学生文化认同及其与文化适应模式、自尊关系的研究
下一篇: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内源性结构模型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