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现实意义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33页 |
·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 | 第13-23页 |
·心理弹性的源起 | 第13-14页 |
·心理弹性的内涵 | 第14-17页 |
·心理弹性的理论模型 | 第17-21页 |
·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 | 第21-22页 |
·心理弹性的测量工具 | 第22-23页 |
·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| 第23-28页 |
·应对与应对方式的界定 | 第23-24页 |
·应对方式的主要理论取向 | 第24-27页 |
·国内关于应对方式的实证研究 | 第27-28页 |
·生活事件的研究综述 | 第28-29页 |
·生活事件的含义 | 第28-29页 |
·生活事件的相关实证研究 | 第29页 |
·生活事件、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综述 | 第29-31页 |
·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相关研究 | 第29-31页 |
·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相关研究 | 第31页 |
·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研究的总体设计 | 第33-39页 |
·问题提出 | 第33-35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35页 |
·研究创新 | 第35-36页 |
·研究假设 | 第36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3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6-39页 |
·被试 | 第36-37页 |
·研究工具 | 第37-38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外来工子女、留守儿童生活事件的特点及比较 | 第39-46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39页 |
·研究假设 | 第3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9页 |
·研究结果 | 第39-43页 |
·外来工子女生活事件的特点 | 第39-41页 |
·留守儿童生活事件的特点 | 第41-43页 |
·外来工子女与留守儿童生活事件的对比 | 第43页 |
·讨论 | 第43-4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五章 外来工子女、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特点及比较 | 第46-51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46页 |
·研究假设 | 第4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46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46页 |
·研究工具 | 第46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46页 |
·研究结果 | 第46-48页 |
·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的特点 | 第46-47页 |
·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特点 | 第47-48页 |
·外来工子女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对比 | 第48页 |
·讨论 | 第48-5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六章 外来工子女、留守儿童应对方式的特点及比较 | 第51-56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51页 |
·研究假设 | 第5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51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51页 |
·研究工具 | 第51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51页 |
·研究结果 | 第51-53页 |
·外来工子女应对方式的特点 | 第51-52页 |
·留守儿童应对方式的特点 | 第52-53页 |
·外来工子女与留守儿童应对方式的对比 | 第53页 |
·讨论 | 第53-5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七章 外来工子女、留守儿童生活事件、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| 第56-71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56页 |
·研究假设 | 第5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56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56页 |
·研究工具 | 第56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56页 |
·研究结果 | 第56-66页 |
·生活事件、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 | 第56-58页 |
·生活事件、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| 第58-61页 |
·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生活事件、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进行路径分析 | 第61-66页 |
·讨论 | 第66-69页 |
·生活事件、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、回归分析 | 第66-68页 |
·外来工子女与留守儿童生活事件、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路径分析 | 第68-6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| 第71-73页 |
·结论 | 第71-72页 |
·不足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附录 | 第76-79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9-80页 |
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