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轻工业、手工业论文--食品工业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食品标准与检验论文--食品污染度的测定论文

食品中赭曲霉毒素污染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-25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2页
    1.2 赭曲霉毒素简介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赭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赭曲霉毒素的毒性研究第13-14页
    1.3 赭曲霉毒素的污染状况第14-15页
    1.4 赭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第15页
    1.5 赭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化学分析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仪器分析法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免疫分析法第17-18页
    1.6 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发展及应用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发展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应用第18-20页
    1.7 纳米金免疫层析技术的性质及应用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7.1 纳米金性质与应用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7.2 纳米金免疫层析技术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7.3 纳米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7.4 纳米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技术优势及发展趋势第22页
    1.8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8.1 研究的目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8.2 研究意义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8.3 研究内容第23-24页
    1.9 研究技术路线第24-25页
第二章 赭曲霉毒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第25-37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5页
    2.2 实验材料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仪器设备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实验细胞与动物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溶液配制第27-28页
    2.3 实验方法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免疫方法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细胞融合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抗赭曲霉毒素单克隆抗体制备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抗赭曲霉毒素单克隆抗体免疫学特性鉴定第30-31页
    2.4 结果与讨论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免疫效果的鉴定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腹水性能鉴定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单克隆抗体免疫学鉴定第34-36页
    2.5 小结第36-37页
第三章 赭曲霉毒素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及其检测性能鉴定第37-52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7页
    3.2 实验材料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仪器设备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溶液配制第38页
    3.3 实验方法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ELISA实验条件的优化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实际样品的检测第40页
    3.4 结果与讨论第4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40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实际样品的检测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试剂盒组装第50-51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51-52页
第四章 赭曲霉毒素快速检测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构建第52-64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52页
    4.2 实验材料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仪器设备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试剂及耗材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溶液的配制第53页
    4.3 实验方法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纳米金的制备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金标抗体的制备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试纸条最佳条件的确定及组装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试纸条检测性能鉴定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实际样品分析条件的确定第55页
    4.4 结果与讨论第55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纳米金的鉴定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金标抗体的鉴定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试纸条最佳条件的优化及组装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试纸条检测性能鉴定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实际样品分析条件的确定第61-63页
    4.5 小结第63-64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4-66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64-65页
    5.2 创新点第65页
    5.3 展望第65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76页
缩略词第76-77页
致谢第77-78页
作者简介第78页

论文共7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排队网络的虚拟单元构建与调度问题研究
下一篇:基于OpenFlow的SDN控制器研究与设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