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3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2-15页 |
1.2 地铁地下结构震害 | 第15-16页 |
1.2.1 地铁地下结构震害原因和影响地下结构震害的主要因素 | 第15页 |
1.2.2 地铁地下结构破坏现象 | 第15-16页 |
1.3 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方法综述 | 第16-22页 |
1.3.1 理论分析法 | 第16页 |
1.3.2 数值模拟 | 第16-19页 |
1.3.3 模型试验 | 第19-22页 |
1.3.4 原型观测 | 第22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第2章 OpenSees及土-结构相互作用的关键问题概述 | 第23-31页 |
2.1 Open Sees简介 | 第23页 |
2.2 Open Sees建模简单介绍 | 第23-27页 |
2.2.1 材料的本构 | 第23-25页 |
2.2.2 纤维截面 | 第25-26页 |
2.2.3 单元类型 | 第26页 |
2.2.4 分析模块与结果输出模块 | 第26-27页 |
2.3 土-结构相互作用有限元模型中的关键问题 | 第27-29页 |
2.3.1 材料非线性本构的选择 | 第27-28页 |
2.3.2 土-结构接触面的模拟 | 第28页 |
2.3.3 人工边界的选取 | 第28-29页 |
2.3.4 侧向边界截取范围 | 第2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9-31页 |
第3章 某地铁车站地下结构地震响应数值模拟 | 第31-49页 |
3.1 概述 | 第31页 |
3.2 工程背景 | 第31-33页 |
3.2.1 工程地质条件 | 第31页 |
3.2.2 主要设计计算原则、标准 | 第31页 |
3.2.3 混凝土强度和保护层厚度 | 第31-32页 |
3.2.4 场地类别及地震动参数 | 第32页 |
3.2.5 地震液化 | 第32-33页 |
3.3 有限元模型及假定 | 第33-34页 |
3.3.1 有限元模型 | 第33页 |
3.3.2 基本假定 | 第33-34页 |
3.4 地铁车站地下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| 第34-47页 |
3.4.1 单向水平地震动作用下地铁车站地下结构动力响应 | 第34-37页 |
3.4.2 竖向地震动作用下地铁车站地下结构动力响应 | 第37-38页 |
3.4.3 水平和竖向地震动耦合作用下地铁车站地下结构的动力响应 | 第38-40页 |
3.4.4 土体刚度对地铁车站地下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3.4.5 土体密度对地铁车站地下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3.4.6 混凝土密度对地铁车站地下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4.7 混凝土强度对地铁车站地下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3.4.8 埋深对地铁车站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3.5 结论 | 第47-49页 |
第4章 某地铁站房地下结构振动台试验关键技术 | 第49-70页 |
4.1 试验目的 | 第49页 |
4.2 试验设备 | 第49-51页 |
4.3 振动台模型土箱 | 第51-56页 |
4.3.1 振动台模型箱的种类 | 第51-52页 |
4.3.2 模型箱构造要求 | 第52-53页 |
4.3.3 模型箱设计方案 | 第53-55页 |
4.3.4 土箱的动力性能测试 | 第55-56页 |
4.4 模型相似设计 | 第56-63页 |
4.4.1 相似的含义 | 第56-57页 |
4.4.2 物理参数的选择 | 第57-58页 |
4.4.3 相似常数的确定 | 第58-60页 |
4.4.4 配重计算 | 第60-61页 |
4.4.5 模型结构制作材料的选择 | 第61-62页 |
4.4.6 模型土制作 | 第62-63页 |
4.5 输入地震动及试验工况 | 第63-64页 |
4.5.1 输入地震动 | 第63页 |
4.5.2 试验工况 | 第63-64页 |
4.6 传感器布设 | 第64-66页 |
4.7 方案总结 | 第66-69页 |
4.8 小结 | 第69-70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0-72页 |
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总结 | 第70-71页 |
研究展望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附录 | 第7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绩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