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6-8页 | 
| abstract | 第8-10页 | 
| 导论 | 第11-39页 | 
| 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3页 | 
| 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34页 | 
| 三、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34页 | 
| 四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| 第34-36页 | 
| 五、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36页 | 
| 六、机体哲学作为方法论的适切性 | 第36-39页 | 
| 第一章 师生机体的意蕴 | 第39-51页 | 
| 一、师生机体的内涵 | 第39-45页 | 
| (一)机体 | 第39-41页 | 
| (二)师生机体 | 第41-45页 | 
| 二、师生机体的根本特征 | 第45-48页 | 
| (一)发展性 | 第45-46页 | 
| (二)共生性 | 第46-48页 | 
| 三、师生机体的意义 | 第48-51页 | 
| 第二章 师生机体的范畴 | 第51-83页 | 
| 一、师生机体范畴的由来 | 第51-52页 | 
| 二、师生机体范畴的构成 | 第52-80页 | 
| (一)知识 | 第52-59页 | 
| (二)主体 | 第59-66页 | 
| (三)秩序 | 第66-74页 | 
| (四)价值 | 第74-80页 | 
| 三、师生机体范畴间的关系 | 第80-83页 | 
| 第三章 师生机体的知识诉求:由知识走向智慧 | 第83-105页 | 
| 一、历史的钩沉:师生机体与知识的关系 | 第83-90页 | 
| (一)知识学习追求的是整全之知 | 第84-86页 | 
| (二)知识学习是师生的“同游”之旅 | 第86-89页 | 
| (三)师生从“记问之学”走向“智慧之学” | 第89-90页 | 
| 二、智慧:师生机体的知识意蕴 | 第90-99页 | 
| (一)智慧的含义 | 第90-94页 | 
| (二)智慧的特征 | 第94-99页 | 
| 三、师生机体中智慧实现的关键 | 第99-105页 | 
| (一)走向活力性知识 | 第99-100页 | 
| (二)关注儿童的浪漫精神 | 第100-101页 | 
| (三)重视学习的机能性情景 | 第101-105页 | 
| 第四章 师生机体的主体表达:由实体走向超体 | 第105-129页 | 
| 一、作为一个范畴:教育主体的确立与深化 | 第105-114页 | 
| (一)师生主客体之争:基于理性原则的个体性主体性教育理论 | 第106-109页 | 
| (二)师生主体间性: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理论 | 第109-113页 | 
| (三)师生超体:对实体性主体性教育的超越 | 第113-114页 | 
| 二、超体:师生机体的主体意蕴 | 第114-121页 | 
| (一)师生是作为感觉者的主体:超体之区别于主客体 | 第115-118页 | 
| (二)师生构成多样化统一的有机体:超体之区别于主体间性 | 第118-121页 | 
| 三、师生超体实现的关键 | 第121-129页 | 
| (一)教师之为善诱者 | 第121-125页 | 
| (二)学生之为自我负责者 | 第125-129页 | 
| 第五章 师生机体的秩序建构:由规训走向未特化的集合体 | 第129-145页 | 
| 一、现实之窘:机械论师生关系的弥漫 | 第129-133页 | 
| (一)作为规训的师生互动秩序 | 第129-131页 | 
| (二)从机械秩序走向美学秩序:师生机体的秩序 | 第131-133页 | 
| 二、未特化的集合体:师生机体的秩序意蕴 | 第133-140页 | 
| (一)未特化的集合体的含义 | 第133-135页 | 
| (二)未特化的集合体的特征 | 第135-140页 | 
| 三、未特化的集合体实现的关键 | 第140-145页 | 
| (一)“科学时间”与“固定空间”的超越 | 第140-142页 | 
| (二)师生“内在秩序”的逻辑优先 | 第142-143页 | 
| (三)学校作为“道德共同体”的创生 | 第143-145页 | 
| 第六章 师生机体的价值创造:由契约走向创造性的和谐 | 第145-171页 | 
| 一、价值与目的的合分:师生关系的价值变迁 | 第146-153页 | 
| (一)古代:作为目的的师生关系 | 第146-149页 | 
| (二)近现代:作为契约的师生关系 | 第149-151页 | 
| (三)走向机体论:作为价值与目的统一的师生关系 | 第151-153页 | 
| 二、创造性的和谐:师生机体的价值意蕴 | 第153-158页 | 
| (一)创造性的和谐的意蕴 | 第153-154页 | 
| (二)创造性的和谐的特征 | 第154-158页 | 
| 三、创造性的和谐实现的关键 | 第158-171页 | 
| (一)走向解放旨趣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 | 第158-168页 | 
| (二)走向自我觉醒的学生身份建构 | 第168-171页 | 
| 第七章 师生机体的现实图景 | 第171-193页 | 
| 一、由理论图景走向现实图景 | 第171-189页 | 
| (一)精神相遇与智慧养成:师生知识教学中的智慧图景 | 第171-181页 | 
| (二)个性张扬与生命共存:师生主体生成中的超体图景 | 第181-185页 | 
| (三)返璞归真与美学和谐:师生秩序建构中的未特化的集合体图景 | 第185-189页 | 
| 二、迈向创造性的和谐 | 第189-193页 | 
| 结语 | 第193-197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197-213页 | 
| 后记 | 第213-217页 | 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2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