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5页 |
1.1 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 | 第8页 |
1.2 国内外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的减振措施研究概况 | 第8-13页 |
1.3 国内外轮轨动力学研究概况 | 第13-14页 |
1.4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耦合系统振动理论及减振机理 | 第15-22页 |
2.1 系统减振的基本原理 | 第15-17页 |
2.2 系统耦合振动原理 | 第17-18页 |
2.3 轨下多层结构在ANSYS中的动力学方程 | 第18-20页 |
2.4 轨下多层基础结构在UM中运动方程 | 第20-2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CRTSⅢ减振板式无砟轨道模型的模态分析 | 第22-42页 |
3.1 无砟轨道有限元模型的选定 | 第22-25页 |
3.2 无砟轨道有限元模型的基本参数和单元的选定 | 第25-27页 |
3.2.1 基本参数的选取 | 第25页 |
3.2.2 选用单元类型 | 第25-27页 |
3.3 各结构层间的接触处理 | 第27-28页 |
3.4 模态分析的原理 | 第28-29页 |
3.5 网格划分疏密和模型长度的确定 | 第29-33页 |
3.5.1 网格划分疏密 | 第29-31页 |
3.5.2 模型长度的确定 | 第31-33页 |
3.6 轨道系统固有频率和振型 | 第33-35页 |
3.7 轨道系统参数变化对模态的影响分析 | 第35-37页 |
3.7.1 扣件刚度变化的影响 | 第36页 |
3.7.2 减振层弹性模量变化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8 路基参数变化对模态的影响分析 | 第37-41页 |
3.8.1 基床表层变形模量变化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3.8.2 基床底层变形模量变化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8.3 路基本体模量变化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3.9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车辆-轨道-路基系统耦合模型的建立 | 第42-60页 |
4.1 UM仿真软件简介 | 第42-43页 |
4.2 ANSYS和UM数据主要算法及交互原理 | 第43-45页 |
4.2.1 ANSYS-UM联合仿真主要算法 | 第43页 |
4.2.2 ANSYS和UM数据交互原理 | 第43-45页 |
4.3 车辆-轨道-路基耦合模型 | 第45-52页 |
4.3.1 车辆模型 | 第45-47页 |
4.3.2 柔性轨道模型 | 第47-48页 |
4.3.3 轨下基础 | 第48-52页 |
4.4 动力学评价指标 | 第52-53页 |
4.5 车辆-轨道-路基系统的激励 | 第53-56页 |
4.5.1 系统激励 | 第53页 |
4.5.2 轨道不平顺谱的描述 | 第53-56页 |
4.6 车辆-轨道-路基耦合模型的验证 | 第56-59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五章 CRTSⅢ减振板式轨道结构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| 第60-75页 |
5.1 行车速度变化的影响 | 第60-63页 |
5.2 扣件刚度变化的影响 | 第63-65页 |
5.3 减振层刚度变化的影响 | 第65-68页 |
5.4 路基参数变化的影响 | 第68-72页 |
5.4.1 基床表层弹性模量影响 | 第68-70页 |
5.4.2 基床底层弹性模量影响 | 第70-72页 |
5.5 轨道板纵连形式对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75-77页 |
6.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| 第75-76页 |
6.2 展望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