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绪论 | 第9-19页 |
| 一、选题背景 | 第9-11页 |
| (一)课改提出教学方式的转变 | 第9-10页 |
| (二)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 | 第10页 |
| (三)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 | 第10-11页 |
| 二、选题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三、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| 第12-17页 |
| (一)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2-13页 |
| (二)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3-17页 |
| 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| (一)文献资料法 | 第17页 |
| (二)实践观察法 | 第17页 |
| (三)案例分析法 | 第17-18页 |
| (四) 问卷调查法 | 第18-19页 |
| 第一章 情境教学法的概念及运用价值 | 第19-26页 |
| 一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9-20页 |
| (一)情境 | 第19页 |
| (二)情境教学法 | 第19页 |
| (三)历史情境教学法 | 第19-20页 |
| 二、历史情境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| 第20-21页 |
| (一)趣味性 | 第20-21页 |
| (二)生活性 | 第21页 |
| (三)参与性 | 第21页 |
| 三、历史情境教学法运用的原则 | 第21-23页 |
| (一)目的性原则 | 第21-22页 |
| (二)适度性原则 | 第22页 |
| (三)真实性原则 | 第22页 |
| (四)启发性原则 | 第22页 |
| (五)互动性原则 | 第22-23页 |
| 四、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价值与意义 | 第23-26页 |
| (一)转变学习方式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| 第23-24页 |
| (二)创设历史情境,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| 第24-25页 |
| (三)注重知识更新,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| 第25-26页 |
| 第二章 情境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调查 | 第26-34页 |
| 一、调查对象 | 第26-31页 |
| (一)高中历史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情况 | 第26页 |
| (二)高中历史教师对情境教学的实施情况 | 第26-30页 |
| 1.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情境教学的情况 | 第26-27页 |
| 2.实施目的和依据内容 | 第27-28页 |
| 3.实施情境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| 第28页 |
| 4.开展情境教学法的主要困境 | 第28-30页 |
| (二)学生对实施情境教学法的认识 | 第30-31页 |
| 1.学生关于学习历史的态度 | 第30页 |
| 2.学生对创设情境教学的感受 | 第30-31页 |
| 3.学生的学习效果 | 第31页 |
| 二、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| 第31-34页 |
| (一)情境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| 第32页 |
| (二)情境创设的针对性不强 | 第32-33页 |
| (三)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| 第三章 历史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有效途径 | 第34-45页 |
| 一、有效途径 | 第34-41页 |
| (一)通过语言表达情境 | 第34-35页 |
| (二)创设问题情境 | 第35-36页 |
| (三)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| 第36-37页 |
| (四)运用史料创设情境 | 第37-39页 |
| (五)利用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| 第39-41页 |
| 二、情境教学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| 第41-45页 |
| (一)提高对历史情境教学法的重视度 | 第41页 |
| (二)提高对历史情境教学法的趣味性 | 第41-42页 |
| (三)提高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针对性 | 第42页 |
| (四)提高学生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动性 | 第42-43页 |
| (五)提高学生认知辨析历史的独立性 | 第43-45页 |
| 第四章 情境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| 第45-54页 |
| 一、课标要求与学情分析 | 第45页 |
| 二、教学目标 | 第45-46页 |
| 三、设计思路 | 第46页 |
| 四、教学过程 | 第46-53页 |
| 五、课堂小结 | 第53页 |
| 六、作业设计 | 第53页 |
| 七、教学评价与反思 | 第53-54页 |
| 结语 | 第54-5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| 附录一: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现状的调查问卷(教师问卷) | 第57-59页 |
| 附录二: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状况的调查问卷(学生问卷) | 第59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