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12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2-19页 |
2.1 学习动机 | 第12-15页 |
2.1.1 学习动机的定义 | 第12页 |
2.1.2 学习动机的理论研究 | 第12-13页 |
2.1.3 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 | 第13-15页 |
2.1.4 学习动机的干预研究 | 第15页 |
2.2 团体辅导 | 第15-17页 |
2.2.1 团体辅导的定义 | 第15-16页 |
2.2.2 团体辅导的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6页 |
2.2.3 团体辅导的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2.3 对学习动机的团体辅导 | 第17-18页 |
2.4 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| 第18-19页 |
3 研究设计 | 第19-20页 |
3.1 研究目的 | 第19页 |
3.2 研究思路 | 第19-20页 |
4 初中生学习动机的现状调查 | 第20-28页 |
4.1 研究目的 | 第20页 |
4.2 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4.2.1 研究对象 | 第20-21页 |
4.2.2 研究工具与方法 | 第21-22页 |
4.3 结果分析 | 第22-28页 |
4.3.1 初中生学习动机总体水平和各维度情况 | 第22-23页 |
4.3.2 初中生学习动机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分析 | 第23-28页 |
5 提升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干预研究 | 第28-37页 |
5.1 研究目的 | 第28页 |
5.2 研究假设 | 第28页 |
5.3 研究对象 | 第28页 |
5.4 研究工具 | 第28页 |
5.5 研究过程 | 第28-29页 |
5.6 团辅方案 | 第29-33页 |
5.6.1 理论依据 | 第29-30页 |
5.6.2 团体名称 | 第30页 |
5.6.3 团体性质 | 第30页 |
5.6.4 团体目标 | 第30-31页 |
5.6.5 辅导时间 | 第31页 |
5.6.6 辅导对象 | 第31页 |
5.6.7 整体计划 | 第31-32页 |
5.6.8 活动设计依据 | 第32-33页 |
5.7 团辅干预结果 | 第33-37页 |
5.7.1 实验组与对照组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前测对比 | 第33页 |
5.7.2 实验组与对照组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前后测的差异性比较 | 第33-34页 |
5.7.3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学习动机上前后测增值的差异分析 | 第34页 |
5.7.4 团体辅导活动反馈结果 | 第34-37页 |
6 讨论 | 第37-49页 |
6.1 初中生学习动机差异性 | 第37-47页 |
6.1.0 初中生学习动机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| 第37-38页 |
6.1.1 初中生学习动机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| 第38-39页 |
6.1.2 初中生学习动机在是否为班干部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| 第39-40页 |
6.1.3 初中生学习动机在年级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| 第40-41页 |
6.1.4 初中生学习动机在家庭所在地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| 第41-42页 |
6.1.5 初中生学习动机在父母教养方式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| 第42-43页 |
6.1.6 初中生学习动机在父母文化水平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| 第43-45页 |
6.1.7 初中生学习动机在是否与父母共同生活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| 第45-46页 |
6.1.8 初中生学习动机在总体学习成绩上的现状分析 | 第46-47页 |
6.2 团体辅导对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干预效果分析 | 第47-48页 |
6.3 本研究的不足 | 第48-49页 |
7 结论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9页 |
附录A: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| 第59-60页 |
附录B:学习动机问卷 | 第60-62页 |
附录C:团体辅导活动反馈表 | 第62-63页 |
附录D:团体契约承诺书 | 第63-64页 |
附录E:岗位说明书 | 第64-65页 |
附录F:八卦记者 | 第65-66页 |
附录G:初中生提高学习动机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| 第66-71页 |
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