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3-29页 |
0.1 选题缘起 | 第13-14页 |
0.2 研究现状 | 第14-24页 |
0.2.1 汉语学习者特征的研究成果 | 第14-22页 |
0.2.1.1 个体差异因素对二语习得影响的研究 | 第14-17页 |
0.2.1.2 个体差异因素对第二语言教学影响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0.2.1.3 二语习得中个体差异因素研究手段的开发 | 第18-19页 |
0.2.1.4 个体差异因素在汉语教学中的研究 | 第19-22页 |
0.2.2 对韩汉语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 | 第22-24页 |
0.3 研究意义 | 第24-26页 |
0.3.1 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在对韩高中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| 第24-25页 |
0.3.2 教学策略的研究在对韩高中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| 第25-26页 |
0.4 研究方法 | 第26-27页 |
0.4.1 学习者特征的研究 | 第26-27页 |
0.4.2 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| 第27页 |
0.5 创新之处 | 第27-29页 |
1 理论基础 | 第29-40页 |
1.1 语言习得关键期 | 第29-31页 |
1.1.1 语言习得关键期在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过程 | 第29-30页 |
1.1.2 语言习得关键期对二语习得中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1.2 人格类型理论 | 第31-32页 |
1.2.1 人格的定义和分类 | 第31页 |
1.2.2 人格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| 第31-32页 |
1.2.3 人格与个体差异因素的关系 | 第32页 |
1.3 学习动机类型理论 | 第32-35页 |
1.3.1 二语习得动机概述 | 第32-34页 |
1.3.2 二语习得动机类型 | 第34-35页 |
1.4 学习策略类型理论 | 第35-37页 |
1.4.1 二语习得策略概述 | 第35-36页 |
1.4.2 二语习得策略类型 | 第36-37页 |
1.5 学习风格类型理论 | 第37-39页 |
1.5.1 二语习得风格概述 | 第37页 |
1.5.2 二语习得风格类型 | 第37-39页 |
1.6 学习观念类型理论 | 第39-40页 |
1.6.1 二语习得观念概述 | 第39页 |
1.6.2 二语习得观念类型 | 第39-40页 |
2 韩国高中汉语学习者特征调查与分析 | 第40-91页 |
2.1 调查目的 | 第40页 |
2.2 教学环境与客观个体特征概述 | 第40-43页 |
2.2.1 韩国高中汉语教学环境概述 | 第40-41页 |
2.2.2 韩国高中汉语学习者客观个体特征概述 | 第41-43页 |
2.2.2.1 年龄 | 第41-42页 |
2.2.2.2 性别 | 第42页 |
2.2.2.3 性格 | 第42-43页 |
2.2.2.4 母语背景 | 第43页 |
2.2.2.5 语言潜能 | 第43页 |
2.3 调查对象 | 第43-44页 |
2.4 调查流程 | 第44-46页 |
2.4.1 问卷的试测 | 第44页 |
2.4.2 问卷的结构 | 第44页 |
2.4.3 问卷的测量 | 第44-45页 |
2.4.4 问卷的信度 | 第45-46页 |
2.5 调查分析与结论 | 第46-91页 |
2.5.1 学习者客观个体特征的初步统计 | 第46-49页 |
2.5.2 学习者主观学习特征总体分析 | 第49-56页 |
2.5.3 学习者客观个体特征与主观学习特征的交互影响分析 | 第56-91页 |
2.5.3.1 性别与个体学习特征的关系 | 第56-67页 |
2.5.3.2 性格与个体学习特征的关系 | 第67-80页 |
2.5.3.3 母语水平与学习特征的分析 | 第80-91页 |
3 基于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汉语课堂教学策略与实验研究 | 第91-104页 |
3.1 韩国高中传统汉语课堂教学策略 | 第91页 |
3.2 基于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汉语课堂教学策略 | 第91-93页 |
3.3 基于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汉语课堂教学策略实验研究 | 第93-102页 |
3.3.1 选用被试 | 第93页 |
3.3.2 实验方法 | 第93页 |
3.3.3 被试差异性检验 | 第93-94页 |
3.3.4 教学设计与实施 | 第94-102页 |
3.4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102-104页 |
4 结语 | 第104-105页 |
致谢 | 第105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10页 |
附录 | 第110-12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1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