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51页 |
第一节 选题背景 | 第19-26页 |
一、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 | 第19-21页 |
二、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需要教育创新 | 第21-23页 |
三、教育创新过程中“名大学附中”责任 | 第23-26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26-39页 |
一、普通高中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| 第26-28页 |
二、大学附中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| 第28-29页 |
三、大学与大学附中的合作研究 | 第29-32页 |
四、文献研究的启示 | 第32-39页 |
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| 第39-45页 |
一、核心概念 | 第39-42页 |
二、研究目标 | 第42-43页 |
三、主要研究内容 | 第43-45页 |
第四节 研究思路、方法与难点 | 第45-51页 |
一、研究思路 | 第45-47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47-50页 |
三、研究难点 | 第50-51页 |
第二章 中学与大学合作的历史考察 | 第51-73页 |
第一节 国外中学与大学合作的历史 | 第51-59页 |
一、国外中学与大学合作的历程 | 第51-52页 |
二、与大学升学对接的课程开发的合作 | 第52-57页 |
三、在教育制度上衔接的大学预科合作 | 第57-59页 |
第二节 我国中学与大学合作的历史 | 第59-63页 |
一、我国中学与大学合作的历程 | 第59-60页 |
二、我国高中与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发展历史 | 第60-63页 |
第三节 我国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 | 第63-67页 |
一、实施载体主要集中在各类实验班的创设上 | 第63-64页 |
二、合作主要体现在大学附中利用大学的优势资源 | 第64-67页 |
第四节 中学与大学合作历史考察的启示 | 第67-73页 |
一、充分重视高中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 | 第67-68页 |
二、大学附中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| 第68-71页 |
三、课程为核心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合作研究 | 第71-73页 |
第三章 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现状调查与问题 | 第73-99页 |
第一节 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的调查研究 | 第73-78页 |
一、调查研究及有关说明 | 第73-74页 |
二、问卷调研统计数据分析 | 第74-77页 |
三、调查初步发现 | 第77-78页 |
第二节 当下大学附中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做法 | 第78-87页 |
一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的改革 | 第78-81页 |
二、创新人才培养生涯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| 第81-83页 |
三、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师资开发 | 第83-85页 |
四、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| 第85-87页 |
第三节 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的六种模式 | 第87-91页 |
一、大中小“一条龙”整体教育改革模式 | 第87页 |
二、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创办实验班模式 | 第87-88页 |
三、开设大学先修课程为载体的衔接模式 | 第88页 |
四、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项目推进模式 | 第88-89页 |
五、大学附中与国外高校的双赢合作模式 | 第89页 |
六、大学附中与大学资源互通的实践模式 | 第89-91页 |
第四节 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91-99页 |
一、合作的同质化问题突出 | 第91-94页 |
二、合作的功利化倾向易见 | 第94页 |
三、合作的空泛化特点明显 | 第94-99页 |
第四章 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分析 | 第99-109页 |
第一节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分析 | 第99-101页 |
第二节 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的理论分析 | 第101-106页 |
一、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理解 | 第102-103页 |
二、共同体理论及其理解 | 第103-105页 |
三、主体间性理论及其理解 | 第105-106页 |
第三节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理论 | 第106-109页 |
一、深度合作的理论 | 第106页 |
二、反思性实践理论及其借鉴 | 第106-108页 |
三、深度合作实践的理论架构 | 第108-109页 |
第五章 大学与中学合作的美国经验 | 第109-123页 |
第一节 美国大学附属中学的发展概况与特点分析 | 第109-114页 |
一、大学创办大学附中的动因多样而复杂 | 第109-110页 |
二、部分传统的大学附中自身转型 | 第110-111页 |
三、在线大学附属中学发展迅猛 | 第111-113页 |
四、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学附中的追求 | 第113-114页 |
第二节 中美大学附属中学发展过程中的启示 | 第114-117页 |
第三节 美国大学附属中学的典型案例 | 第117-123页 |
一、案例之一:纽约城市学院附属数学、科学和工程高中 | 第117-119页 |
二、案例之二: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 | 第119-123页 |
第六章 一所大学附中与大学深度合作的实践探索 | 第123-177页 |
第一节 共同愿景——深度合作的基础 | 第123-129页 |
一、大学与附中的共同愿景 | 第123-127页 |
二、共同愿景在附中的内化 | 第127-129页 |
第二节 课程共建——深度合作的实践突破 | 第129-141页 |
一、科技实验班的早期探索 | 第129-130页 |
二、拓展型及研究型课程的共建 | 第130页 |
三、创新人才课程体系的创建 | 第130-141页 |
第三节 教学活动——附中与大学深度合作的日常抓手 | 第141-149页 |
一、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| 第141页 |
二、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| 第141-144页 |
三、创新人才的甄别选拔途径 | 第144-146页 |
四、生涯指导课程与教学的设计 | 第146-149页 |
第四节 教师互动——附中与大学深度合作的基本保障 | 第149-151页 |
第五节 资源互通——附中与大学深度合作的支撑条件 | 第151-157页 |
第六节 深度合作的成效检验 | 第157-177页 |
一、实验成果的展示 | 第157-161页 |
二、学习方式的变革 | 第161-164页 |
三、教学方法的创新 | 第164-167页 |
四、课程建设的成效 | 第167-168页 |
五、调查数据的论证 | 第168-177页 |
第七章 关于大学附中与大学深度合作的政策建议 | 第177-195页 |
第一节 逐步建立深度合作的“分层运作”教育体系 | 第178-187页 |
一、深度合作的基本原则 | 第178-179页 |
二、“课程”作为深度合作的“率先突破” | 第179-181页 |
三、“教学、德育、管理”的系统跟进 | 第181-187页 |
第二节 “多方联动”作为深度合作的运作方式 | 第187-190页 |
一、政府的管理体制 | 第187-188页 |
二、外来的教育资源 | 第188-190页 |
第三节 “一致协同”作为深度合作的秉持理念 | 第190-195页 |
一、搁置争议,深度合作 | 第191-192页 |
二、先行先试,逐步推广 | 第192-193页 |
三、发展眼光,立足长远 | 第193-195页 |
结语 | 第195-203页 |
附录 | 第203-211页 |
一、调查问卷 | 第203-205页 |
二、对在校老师的访谈提纲 | 第205-206页 |
三、对2010-2014届部分毕业生的访谈提纲 | 第206-207页 |
四、对部分大学附中校长的访谈提纲 | 第207-208页 |
五、50所美国大学附中名单 | 第208-21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11-221页 |
致谢 | 第221-2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