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--发展心理学(人类心理学)论文--儿童心理学论文

留守儿童社会支持、应对方式与安全感的关系研究

中文摘要第11-12页
ABSTRACT第12-13页
引言第14-15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-21页
    1.1 概念界定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留守儿童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安全感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社会支持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应对方式第16页
    1.2 关于安全感的研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理论研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实证研究第17页
    1.3 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第17-18页
    1.4 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第18-19页
    1.5 社会支持、应对方式与安全感的关系研究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社会支持与安全感的关系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应对方式与安全感的关系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第19-21页
第二章 问题提出第21-23页
    2.1 问题产生第21页
    2.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研究目的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研究意义第21-22页
    2.3 研究假设第22-23页
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23-25页
    3.1 研究被试及其取样第23-24页
    3.2 研究工具第24页
    3.3 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第24-25页
第四章 研究结果第25-36页
    4.1 数据正态分布检验第25页
    4.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第25页
    4.3 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现状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安全感各维度上的差异分析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留守儿童安全感在性别、年级、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安全感在监护人类别、首次留守年龄与父母通话频率及时间的差异分析第26-28页
    4.4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现状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上的差异分析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在性别、年级、是否为独生上的差异分析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社会支持在监护人类别、首次留守年龄与父母通话频率及时间的差异分析第28-30页
    4.5 留守儿童应对方式的现状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应对方式各维度上的差异分析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留守儿童应对方式在性别、年级、是否为独生上的差异分析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应对方式在监护人类别、首次留守年龄与父母通话频率及时间的差异分析第30-31页
    4.6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、应对方式和安全感之间的关系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、应对方式和安全感的相关分析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、应对方式与安全感的回归分析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应对方式在社会支持与安全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第33-36页
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第36-42页
    5.1 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现状分析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安全感的差异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留守初中生安全感的首次留守年龄差异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留守初中生安全感的与父母通过话时间差异第36页
    5.2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的差异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的与父母通过话频率及时间的差异第37-38页
    5.3 留守儿童应对方式的现状分析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应对方式的差异第38页
    5.4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、应对方式和安全感的相关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留守儿童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留守儿童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第39页
    5.5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、应对方式和安全感的回归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5.6 应对方式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安全感中的中介效应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应对方式在社会支持和确定控制感的中介效应分析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应对方式在社会支持和人际安全感的中介效应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 5.7 研究不足第41-42页
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42-44页
    6.1 研究结论第42-43页
    6.2 建议第43-44页
参考文献第44-48页
附录第48-51页
致谢第51-52页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52-54页

论文共5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亲子依恋、自尊与中职生恋爱暴力的关系研究
下一篇:萨提亚模式干预中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个案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