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教育论文--教师与学生论文--师生关系论文

论保罗·弗莱雷的师生关系观

中文摘要第1-9页
ABSTRACT第9-11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1-19页
   ·研究缘起第11-12页
   ·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第12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的第12页
     ·研究意义第12页
   ·文献综述第12-18页
     ·国外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 ·国内研究现状第14-18页
   ·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·研究思路第18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18-19页
第二章 保罗·弗莱雷师生关系观形成的背景及思想渊源第19-28页
   ·保罗·弗莱雷师生关系观形成的背景第19-23页
     ·时代背景第19-21页
     ·个人生活经历第21-23页
   ·保罗·弗莱雷师生关系观形成的思想渊源第23-28页
     ·天主教神学第23-24页
     ·存在主义第24-25页
     ·现象学第25-26页
     ·马克思主义第26页
     ·自由主义第26-28页
第三章 保罗·弗莱雷师生关系观的基本内涵第28-39页
   ·构建民主师生关系的方式:对话第28-32页
     ·“对话”概念的内涵第28-29页
     ·“对话”的本质特征第29页
     ·师生对话的条件第29-32页
   ·构建民主师生关系的基础:批判思维的培养第32-39页
     ·对灌输式教育中压迫型师生关系的深刻批判第32-34页
     ·对对话式教育中对话型师生关系的大力倡导第34-39页
第四章 保罗·弗莱雷师生关系观的价值追求第39-42页
   ·摆脱“非人性化”的教育,获得人性的解放第39-40页
   ·关注人的生命,关注人的存在第40页
   ·相信自已认识世界、改造世界的能力第40-42页
第五章 保罗·弗莱雷师生关系观的评价与启示第42-47页
   ·对弗莱雷师生关系观的评价第42-44页
     ·弗莱雷师生关系观的优越性第42-43页
     ·弗莱雷师生关系观的不足第43-44页
   ·弗莱雷师生关系观对我国教育的启示第44-47页
     ·加强师生互动,构建民主、平等的师生关系第44页
     ·尊重学生地位,促使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第44-45页
     ·教育应以人性的发展为最终归属第45-47页
参考文献第47-52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2-53页
致谢第53-54页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54-55页
承诺书第55-56页

论文共5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德国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
下一篇:主体性教学理念的操作转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