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世界教育事业论文--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

德国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

中文摘要第1-12页
ABSTRACT第12-14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4-22页
   ·问题的提出第14-15页
   ·已有研究成果述评第15-19页
     ·德国教育学家研究第15-17页
     ·德国教育学发展研究第17-18页
     ·德国教育学流派研究第18-19页
   ·研究内容第19-20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20-22页
     ·文献法第20-21页
     ·历史研究法第21页
     ·比较法第21-22页
第二章 德国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背景和起始时间第22-26页
   ·德国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背景第22-23页
   ·德国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的起始时间第23-26页
第三章 德国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基本历程及其特征第26-36页
   ·第一阶段(1901-1920)第26-30页
     ·引进的概况第26页
     ·引进的途径第26-28页
     ·引进的特征第28-30页
   ·第二阶段(1921-1949)第30-32页
     ·引进的概况第30页
     ·引进的途径第30页
     ·引进的特征第30-32页
   ·第三阶段(1950-1977)第32-33页
   ·第四阶段(1978-今)第33-36页
     ·引进的概况第33-34页
     ·引进的途径第34页
     ·引进的特征第34-36页
第四章 德国教育学各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引进第36-42页
   ·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的引进第36-37页
   ·教育学其他学科的引进第37-40页
     ·高等教育学第37-38页
     ·职业教育学第38-39页
     ·教师教育学第39页
     ·家庭教育学第39页
     ·教育哲学第39-40页
     ·教育史第40页
     ·比较教育学第40页
   ·元教育学的引进第40-42页
第五章 德国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影响第42-48页
   ·引进促进了我国早期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完善第42-43页
   ·引进奠定了整个20世纪我国编写教育学教材的参照模式第43-45页
   ·引进提升了我国教育学研究者的文化批判思维第45-46页
   ·引进影响了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第46-47页
   ·引进奠定了中国教学实践的基本路径第47-48页
第六章 德国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启示第48-51页
   ·客观对待引进,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第48页
   ·立足本土实践,在借鉴基础上创新第48-49页
   ·正确处理直接引进与间接引进的关系第49-50页
   ·建设中国教育学,走独立发展的道路第50-51页
结语第51-52页
参考文献第52-60页
附录一 德国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大事记第60-64页
附录二 国人引进的德国教育学著作目录第64-66页
附录三 国人引进的德国教育学论文目录第66-67页
附录四 教育学分支学科著作目录第67-70页
附录五 国人对德国教育学的研究著作目录第70-72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2-73页
致谢第73-74页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74-75页
承诺书第75-76页

论文共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教育手段的正当性研究
下一篇:论保罗·弗莱雷的师生关系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