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绪论 | 第9-16页 |
一、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| 第9-14页 |
三、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四、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跨国并购的理论综述 | 第16-23页 |
第一节 跨国并购定义与分类 | 第16-18页 |
一、跨国并购的定义 | 第16页 |
二、跨国并购的分类 | 第16-18页 |
第二节 跨国并购的相关理论 | 第18-22页 |
一、垄断优势理论 | 第18-19页 |
二、国际产品周期理论 | 第19-20页 |
三、内部化理论 | 第20-21页 |
四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| 第21页 |
五、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| 第21-2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中国跨国并购的动因与现状分析 | 第23-41页 |
第一节 中国跨国并购的动因 | 第23-26页 |
一、寻找自然资源 | 第23-24页 |
二、绕过贸易壁垒 | 第24-25页 |
三、获取核心技术 | 第25-26页 |
四、获取无形资产 | 第26页 |
第二节 中国跨国并购的历史进程 | 第26-29页 |
一、萌芽阶段(1984-1996 年) | 第27-28页 |
二、探索阶段(1997 年-2000 年) | 第28页 |
三、发展阶段(2001 年-2006 年) | 第28-29页 |
四、机遇阶段(2007 年-至今) | 第29页 |
第三节 中国跨国并购的特点 | 第29-35页 |
一、并购的金额分析 | 第32-33页 |
二、并购的主体分析 | 第33-34页 |
三、并购的产业分析 | 第34-35页 |
四、并购的区位分析 | 第35页 |
第四节 中国跨国并购的存在问题分析 | 第35-40页 |
一、政策法规的缺陷 | 第35-37页 |
二、战略规划的合理制定 | 第37-38页 |
三、国有背景下的政治阻碍 | 第38页 |
四、文化整合能力的不足 | 第38-39页 |
五、服务中介结构的缺少 | 第39页 |
六、工会作用的忽视 | 第39-4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三章 后危机时代中国跨国并购的机遇与挑战 | 第41-48页 |
第一节 后危机时代中国跨国并购的机遇分析 | 第41-45页 |
一、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为中国跨国并购提供了动力和条件 | 第41-42页 |
二、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低迷为中国跨国并购提供新机会 | 第42页 |
三、金融危机为中国跨国并购提供了大量人才保障 | 第42-43页 |
四、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| 第43-44页 |
五、人民币的稳步升值 | 第44-45页 |
六、中国缓解巨额外汇储备的要求 | 第45页 |
第二节 后危机时代中国跨国并购的挑战分析 | 第45-47页 |
一、政治风险 | 第45-46页 |
二、经济风险 | 第46页 |
三、现金风险 | 第46-47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加快中国跨国并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| 第48-53页 |
第一节 宏观层面的对策与建议 | 第48-50页 |
一、转变政府职能、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| 第48-49页 |
二、政策法规的完善 | 第49页 |
三、培养专业化人才以及扶持服务中介的发展 | 第49-50页 |
第二节 微观层面的对策与建议 | 第50-52页 |
一、制定切实而行的战略规划 | 第50页 |
二、注重文化整合 | 第50-51页 |
三、重视与工会的关系 | 第51-5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五章中国跨国并购的经验与教训—两个典型的案例 | 第53-62页 |
第一节 京东方并购韩国现代显示株式会社 | 第53-56页 |
一、背景简介 | 第53-54页 |
二、并购动因 | 第54页 |
三、并购过程 | 第54-55页 |
四、并购成功的经验 | 第55-56页 |
第二节 中铝集团并购力拓矿业 | 第56-61页 |
一、背景简介 | 第56-57页 |
二、并购动因 | 第57-58页 |
三、并购过程 | 第58-59页 |
四、失败的原因与启示 | 第59-6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结语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