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力装置单层隔振系统的主动控制算法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7页 |
| 目录 | 第7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| ·论文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| ·振动主动控制规律的研究概况 | 第11-13页 |
| ·鲁棒 H∞控制的研究概况与特点 | 第13-15页 |
| ·论文的研究目的、意义、主要内容及项目支撑 | 第15-17页 |
| 第二章 鲁棒 H∞控制理论 | 第17-29页 |
| ·鲁棒控制的概念 | 第17页 |
| ·鲁棒 H∞控制理论的实质与特点 | 第17-18页 |
| ·鲁棒 H∞控制的一般描述 | 第18-23页 |
| ·小增益定理 | 第18-19页 |
| ·H∞控制器的结构 | 第19-23页 |
| ·典型控制问题转化为标准 H∞控制问题 | 第23-27页 |
| ·干扰抑制问题 | 第23-24页 |
| ·鲁棒稳定性问题 | 第24-27页 |
| ·标准 H∞控制器的求解 | 第27-2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| 第三章 单层主动隔振系统模型的建立 | 第29-47页 |
| ·单层主动隔振系统的实际模型 | 第29-33页 |
| ·单层隔振模拟试验台 | 第30-31页 |
| ·单层主动隔振系统实际模型 | 第31-33页 |
| ·单层隔振系统控制通道模型的建立 | 第33-37页 |
| ·控制通道建模方法 | 第33-35页 |
| ·单自由度控制通道建模 | 第35页 |
| ·双自由度控制通道建模 | 第35-37页 |
| ·H∞反馈控制系统设计 | 第37-41页 |
| ·加权函数的选择方法 | 第37-39页 |
| ·单层主动隔振 H∞控制系统设计 | 第39-41页 |
| ·自适应前馈 x-LMS 控制系统设计 | 第41-46页 |
| ·自适应前馈 x-LMS 控制原理 | 第41-44页 |
| ·单自由度自适应前馈 x-LMS 控制系统的改进 | 第44-45页 |
| ·多自由度自适应前馈 x-LMS 控制系统设计 | 第45-4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| 第四章 主动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 | 第47-67页 |
| ·鲁棒 H∞控制器的设计 | 第47-51页 |
| ·加权函数的选择 | 第48-50页 |
| ·H∞控制器的求解 | 第50-51页 |
| ·鲁棒 H∞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| 第51-56页 |
| ·单频外扰单自由度 H∞控制仿真 | 第51-52页 |
| ·窄带外扰单自由度 H∞控制仿真 | 第52-54页 |
| ·单频外扰双自由度 H∞控制仿真 | 第54-56页 |
| ·自适应前馈 x-LMS 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| 第56-62页 |
| ·单自由度前馈控制仿真 | 第56-59页 |
| ·改进算法后的单自由度前馈控制仿真 | 第59-60页 |
| ·双自由前馈控制仿真 | 第60-62页 |
| ·验证算法鲁棒稳定性的仿真 | 第62-63页 |
| ·比较与分析 | 第63-6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|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| ·研究总结 | 第67-68页 |
| ·研究展望 | 第68-69页 |
| 致谢 | 第69-7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| 附录 A 50HZ 单频外扰双自由度 H∞控制器 | 第74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