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7页 |
·概述 | 第10-11页 |
·油茶饼粕的成分 | 第11-12页 |
·油茶饼粕中的有毒成分(茶皂素)及其应用 | 第12-13页 |
·油茶饼粕的应用 | 第13-14页 |
·油茶饼粕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·氨基酸叶面肥的应用 | 第15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的总体方案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菌种的筛选及鉴定 | 第17-22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17-20页 |
·材料 | 第17-18页 |
·土壤样品及茶粕来源 | 第17页 |
·培养基 | 第17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17页 |
·仪器设备 | 第17-18页 |
·方法 | 第18-20页 |
·菌种的初筛 | 第18页 |
·菌种的复筛 | 第18页 |
·数据分析方法 | 第18页 |
·茶皂素降解率测定方法-香草醛硫酸法 | 第18-19页 |
·菌种鉴定 | 第19-2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0-21页 |
·茶皂素降解菌株的筛选 | 第20页 |
·菌株的鉴定 | 第20-21页 |
·讨论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最佳培养基配方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| 第22-36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22-25页 |
·材料 | 第22页 |
·菌种及茶粕来源 | 第22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22页 |
·主要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| 第22-23页 |
·方法 | 第23-25页 |
·生物量测定方法 | 第23页 |
·茶皂素含量测定 | 第23页 |
·培养基成分的优化 | 第23-24页 |
·碳源对茶皂素降解率及生物量的影响 | 第23页 |
·茶粕浓度对茶皂素降解率及生物量的影响 | 第23页 |
·无机盐对茶皂素降解率及生物量的影响 | 第23页 |
·培养基成分的正交试验设计 | 第23-24页 |
·培养条件优化 | 第24-25页 |
·发酵温度的优化 | 第24页 |
·转速对茶皂素降解率及生物量的影响 | 第24页 |
·原始pH对茶皂素降解率及生物量的影响 | 第24页 |
·发酵时间的优化 | 第24-2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5-34页 |
·碳源对茶皂素降解率及生物量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·茶粕浓度对茶皂素降解率及生物量的影响 | 第26页 |
·无机盐对茶皂素降解率及生物量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·培养基成分的正交试验设计 | 第27-31页 |
·发酵温度的优化 | 第31-32页 |
·转速对茶皂素降解率及生物量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·pH对茶皂素降解率及生物量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·最佳发酵时间的确定 | 第34页 |
·讨论 | 第34-36页 |
·培养基 | 第34-35页 |
·培养条件的优化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扩大培养主要参数的控制及茶粕发酵后主要成分的变化 | 第36-48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36-39页 |
·材料 | 第36-37页 |
·菌种及茶粕来源 | 第36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36-37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37页 |
·方法 | 第37-39页 |
·茶皂素降解率 | 第37页 |
·生物量的测定 | 第37页 |
·50L扩大培养主要参数控制 | 第37页 |
·500L发酵条件的优化 | 第37-38页 |
·500L发酵茶皂素的测定 | 第38页 |
·发酵过程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| 第38页 |
·发酵过程游离氨基酸的测定:茚三酮法 | 第38-39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6页 |
·50L放大培养参数控制正交试验 | 第39-42页 |
·500L发酵罐条件优化 | 第42-44页 |
·500L发酵茶皂素的变化 | 第44-45页 |
·500L发酵粗蛋白的变化 | 第45页 |
·500L发酵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| 第45-46页 |
·讨论 | 第46-48页 |
·扩大培养的培养条件优化 | 第46页 |
·茶粕液态发酵主要成分的变化 | 第46-48页 |
第五章 研究结论、创新点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| 第48-50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48页 |
·研究创新点 | 第48页 |
·下一步工作设想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