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目录 | 第5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·研究的背景 | 第8-9页 |
·社会经济背景 | 第8页 |
·高速列车本土化设计的必要性 | 第8-9页 |
·课题研究的目的 | 第9页 |
·课题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9页 |
·实践意义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| 第12-1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·论文的思路和框架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本土化与本土化设计 | 第14-23页 |
·本土化的概念及内涵 | 第14页 |
·本土文化内涵与特征 | 第14-18页 |
·传统文化特征 | 第15-17页 |
·地域文化特征 | 第17-18页 |
·时代文化特征 | 第18页 |
·本土化设计 | 第18-23页 |
·本土化设计理念 | 第18-19页 |
·本土化设计的不同层次 | 第19-21页 |
·全球化视野下的本土化设计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中外高速列车乘坐车厢设计分析 | 第23-49页 |
·高速列车乘坐车厢内饰总体概述 | 第23-26页 |
·编组结构与车辆尺寸 | 第23-24页 |
·空间布局与车内布置 | 第24-26页 |
·高速列车乘坐车厢内饰设计要素分析 | 第26-35页 |
·乘坐车厢中的主要设施 | 第26-32页 |
·照明与氛围 | 第32-33页 |
·内装色彩 | 第33-35页 |
·外国高速列车乘坐车厢内饰设计分析 | 第35-45页 |
·日本新干线 | 第35-39页 |
·法国 TGV | 第39-42页 |
·德国 ICE | 第42-45页 |
·中国 CRH 和谐号动车组乘坐车厢内饰设计分析 | 第45-48页 |
·CRH 和谐号——多平台引进改良下的产物 | 第45-46页 |
·CRH 和谐号乘坐车厢内饰设计中的问题 | 第46-48页 |
·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四章 高速列车乘客需求分析与调研 | 第49-78页 |
·高速列车旅客人群 | 第50-52页 |
·旅客人群组成 | 第50-51页 |
·不同旅客的乘车需求 | 第51-52页 |
·车厢中乘客的需求划分 | 第52-62页 |
·需求层次理论 | 第52-54页 |
·车厢中乘客的需求层次 | 第54-62页 |
·旅客车厢中人机关系分析 | 第62-66页 |
·车厢中人机尺度分析 | 第62-64页 |
·车厢中人的行为与姿态 | 第64-66页 |
·高速列车旅客需求实地调研 | 第66-77页 |
·现场行为观察 | 第66-67页 |
·深度访谈 | 第67-71页 |
·问卷调查 | 第71-72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72-77页 |
·小结 | 第77-78页 |
第五章 高速列车乘坐车厢本土化设计策略 | 第78-101页 |
·基于本土文化特点的整体风格 | 第78-82页 |
·符合本土审美要求 | 第79-80页 |
·反应地域文化特征 | 第80-82页 |
·根据本土国情灵活设置的空间布局 | 第82-86页 |
·空间布局灵活设置的原则 | 第82-83页 |
·灵活的整车布局模式 | 第83-84页 |
·灵活的车厢内部空间布局模式 | 第84-86页 |
·满足本土乘客需求的座椅及周边设施 | 第86-94页 |
·提升乘客舒适感的座椅设计 | 第86-88页 |
·满足乘客私密性要求的座椅设计 | 第88-89页 |
·恰当运用本土元素的座椅设计 | 第89-91页 |
·依据乘客个性化需求的周边设施设计 | 第91-94页 |
·符合本土色彩观念的色彩设计 | 第94-97页 |
·协调而富有变化的总体色彩氛围 | 第94-95页 |
·与内饰造型相协调的色彩设计 | 第95-96页 |
·与运行区域环境色彩相适应的色彩设计 | 第96-97页 |
·设计实践——沪宁线高速列车乘坐车厢内饰设计 | 第97-100页 |
·沪宁线运行特点与车厢空间布局设计 | 第97-98页 |
·沪宁线地域文化特点及设计元素分析 | 第98-99页 |
·沪宁线高速列车一等及二等车厢设计方案 | 第99-100页 |
·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01-103页 |
·课题研究的结论 | 第101-102页 |
·课题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| 第102-103页 |
致谢 | 第103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06页 |
附录 1:高速列车乘坐车厢设计调研问卷 | 第106-110页 |
附录 2:图片索引 | 第110-114页 |
附录 3: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实践活动 | 第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