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机械、仪表工业论文--仪器、仪表论文--药物器械论文

灌装臂动态性能分析与控制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9页
第一章 绪论第9-24页
   ·课题背景与意义第9-10页
   ·灌装机分类第10-13页
     ·灌装机概述第10页
     ·旋转式灌装机第10-11页
     ·直线式灌装机第11-13页
   ·机械臂的工作空间形式第13-16页
     ·直角坐标式机器人(3P)第13-14页
     ·圆柱坐标式(R2P)第14页
     ·极(球)坐标式机器人(2RP)第14-15页
     ·SCARA 机器人第15页
     ·关节式机器人(3R)第15-16页
   ·国内外灌装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16-22页
     ·国内外灌装机的研究现状第16页
     ·国内外灌装机的发展趋势第16-17页
     ·灌装机械臂的研究现状第17-18页
     ·多电机协调控制研究现状第18-22页
   ·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2-24页
第二章 凸轮灌装机构第24-50页
   ·凸轮灌装机构的结构第24-28页
     ·凸轮机构分类第24-25页
     ·推杆的运动规律第25-27页
     ·凸轮灌装机构的结构第27-28页
   ·灌装头运动轨迹第28-33页
     ·灌装头运动轨迹分析第28-30页
     ·灌装头运动轨迹仿真计算第30-33页
   ·基于 AMAMS 的凸轮轮廓曲线求解第33-36页
     ·凸轮灌装机构实体建模仿真计算第33-34页
     ·仿真计算结果及创建凸轮实体模型第34-36页
   ·凸轮灌装机构动力学特性分析第36-39页
     ·凸轮灌装机构的仿真模型第36页
     ·仿真计算结果及分析第36-39页
   ·基于 ADAMS 的轨迹修正第39-44页
     ·Step/Step5 函数第39-41页
     ·基于 Step/Step5 函数的灌装头运动轨迹第41-42页
     ·凸轮灌装机构仿真计算及结果第42-44页
   ·修正后的凸轮灌装结构动力学特性分析第44-46页
   ·连杆的力学分析第46-48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8-50页
第三章 3R 灌装机械臂运动特性分析第50-60页
   ·机械臂运动学基本理论第50-52页
     ·解的存在性与工作空间第50-51页
     ·反解的唯一性和最优解第51-52页
   ·灌装机械臂运动学反解第52-57页
     ·灌装机械臂运动学反解方程第52-53页
     ·灌装头运动轨迹第53-54页
     ·灌装机械臂运动学仿真计算第54-57页
   ·灌装机械臂实体建模仿真分析第57-59页
     ·灌装机械臂仿真分析模型第58页
     ·仿真计算分析结果第58-5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9-60页
第四章 3R 灌装臂动力学特性研究第60-79页
   ·3R 灌装机械臂静力学分析第60-62页
   ·机械臂动力学研究方法第62-66页
     ·拉格朗日方程法(Lagrange)第63页
     ·牛顿-欧拉方程法(简称 N-E 法)第63-65页
     ·凯恩(Kane)方程法第65-66页
   ·3R 灌装机械臂各关节驱动力矩第66-71页
     ·灌装臂力矩求解表达式第66-69页
     ·仿真计算与结果分析第69-71页
   ·面向实体的机构建模第71-73页
     ·面向实体的建模软件介绍第71页
     ·基于 ADAMS 的 3R 灌装机械系统建模第71-73页
   ·结构参数优化设计第73-78页
     ·组合优化计算方法第73-74页
     ·优化模型第74-76页
     ·优化结果第76-78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8-79页
第五章 3R 灌装臂的伺服控制系统第79-90页
   ·控制系统设计要求第79-80页
   ·闭环伺服系统的结构形式第80-82页
     ·半闭环伺服系统第80-81页
     ·全闭环伺服系统第81-82页
   ·伺服系统硬件选型第82-87页
     ·运动控制系统第82-83页
     ·驱动元件第83-85页
     ·谐波减速器第85-87页
   ·3R 灌装机械臂控制程序第87-89页
     ·多电机协调控制结构第87-88页
     ·3R 灌装机械臂控制程序第88-8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89-90页
第六章 全文工作总结第90-92页
   ·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结论第90页
   ·未来工作展望第90-92页
致谢第92-93页
参考文献第93-97页
附录: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第97页

论文共9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FDI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影响研究
下一篇:高速列车乘坐车厢的本土化设计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