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一、绪论 | 第8-16页 |
| (一)选题缘由与意义 | 第8-11页 |
| (二)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| 二、“遭遇”内涵的界定 | 第16-19页 |
| (一)“遭遇”的词源学探析 | 第16-17页 |
| (二)深探“遭遇”之内涵 | 第17-19页 |
| 1. “遭遇”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 | 第17-19页 |
| 2. “遭遇”的全新内涵 | 第19页 |
| 三、“遭遇”的类型 | 第19-23页 |
| (一)“积极型遭遇”与“消极型遭遇” | 第19-20页 |
| (二)“正向生命感受遭遇”与“负向生命感受遭遇” | 第20-21页 |
| (三)生命中的特殊“遭遇”——“生”与“死” | 第21-23页 |
| 四、“遭遇”的特性 | 第23-31页 |
| (一)“遭遇”的未知性 | 第23-25页 |
| 1. “可能”的生活 | 第23页 |
| 2. 避免走向消极 | 第23-24页 |
| 3. 教育的不可计划性 | 第24-25页 |
| (二)“遭遇”的必然性 | 第25-29页 |
| 1. 生命本身就是一场“遭遇” | 第25-26页 |
| 2. 勇于承担生命之重 | 第26-27页 |
| 3. 完整的教育 | 第27-29页 |
| (三)“遭遇”的必要性 | 第29-31页 |
| 1. 人是需要自明的生命体 | 第29-31页 |
| 2. 汲取“遭遇”之生命精华 | 第31页 |
| 五、“遭遇”的教育价值 | 第31-39页 |
| (一)“遭遇”的生命教育价值 | 第32-35页 |
| 1. 生命教育及其误区 | 第32-33页 |
| 2. “遭遇”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| 第33-35页 |
| (二)“遭遇”的自我教育价值 | 第35-37页 |
| 1. 教育主体的迷失 | 第35-36页 |
| 2. “遭遇”是实现自我教育的良好契机 | 第36-37页 |
| (三)“遭遇”的挫折教育价值 | 第37-39页 |
| 1. 挫折教育之“挫” | 第37-38页 |
| 2. “消极型遭遇”是实行挫折教育的最佳方式 | 第38-39页 |
| 六、“遭遇”教育价值之彰显 | 第39-43页 |
| (一)受教育者良好的教养是实现“遭遇”教育价值的基础 | 第39-40页 |
| (二)受教育者的经验是“遭遇”发挥其教育价值的保障 | 第40-41页 |
| (三)教育者的信任为“遭遇”发挥价值营造良好氛围 | 第41-4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|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| 第46-47页 |
| 致谢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