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劳动收入份额的决定机制--理论综合与实证研究
致谢 | 第1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4页 |
1 引言 | 第14-24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4-19页 |
·现实背景 | 第14-16页 |
·理论背景 | 第16-19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9-22页 |
·文章结构 | 第22-24页 |
2 理论回顾与批评 | 第24-96页 |
·古典之源 | 第24-33页 |
·新古典主义的劳资分配理论 | 第33-54页 |
·源于庸俗经济学的新古典学派 | 第34-35页 |
·新古典学派的劳资分配思想 | 第35-44页 |
·对新古典主义理论的集中批判 | 第44-54页 |
·马克思主义的劳资分配理论 | 第54-73页 |
·马克思的经典论述 | 第54-62页 |
·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展 | 第62-69页 |
·马克思主义劳资分配理论的进步性及适用性 | 第69-73页 |
·后凯恩斯主义的劳资分配理论 | 第73-91页 |
·凯恩斯革命及后续 | 第73-76页 |
·斯拉法学派的劳资分配理论 | 第76-80页 |
·卡莱斯基学派的劳资分配理论 | 第80-86页 |
·新剑桥学派的劳资分配理论 | 第86-91页 |
·总结性评述 | 第91-96页 |
3 理论综合与应用 | 第96-160页 |
·劳动收入份额的静态决定机制 | 第96-128页 |
·微观层面:卡莱基的视角 | 第96-107页 |
·从微观到宏观:一个两部门再生产模型 | 第107-111页 |
·宏观层面的再认识:从卡莱基到马克思 | 第111-123页 |
·进一步讨论:利益矛盾与社会关系 | 第123-128页 |
·劳动收入份额的动态决定机制 | 第128-160页 |
·两部类再生产模型中的利润实现问题 | 第129-133页 |
·短期:产量调整与价格调整下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化 | 第133-146页 |
·中期:劳动收入份额的周期性波动 | 第146-150页 |
·长期:劳动收入份额与经济增长 | 第150-160页 |
4 实证研究与启示 | 第160-212页 |
·重要描述性统计 | 第160-171页 |
·劳动收入份额的总体趋势 | 第160-161页 |
·区分一般企业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 | 第161-163页 |
·行业层面的劳动收入份额 | 第163-167页 |
·区分薪金份额与工资份额 | 第167-171页 |
·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静态决定机制的实证检验 | 第171-189页 |
·宏观层面:宏观劳资分配与剩余价值规律 | 第171-180页 |
·微观层面:行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差距分解与影响因素 | 第180-189页 |
·对动态决定机制的实证检验 | 第189-199页 |
·短期:劳动收入份额与投资率的反比关系 | 第190页 |
·中期:劳动收入份额与经济周期 | 第190-194页 |
·长期:工资拉动经济增长 | 第194-199页 |
·实证研究结果总结 | 第199-203页 |
·启示与相关政策建议 | 第203-212页 |
5 结论 | 第212-220页 |
·主要论点 | 第212-218页 |
·关于劳资分配的基础理论 | 第212-213页 |
·关于劳动收入份额的决定机制 | 第213-216页 |
·关于实证研究结果和启示 | 第216-218页 |
·主要创新点 | 第218页 |
·主要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218-2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0-234页 |
作者简历 | 第234-238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2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