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7页 |
摘要 | 第7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-2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4-30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24-26页 |
·研究目的与内容 | 第26-2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7-28页 |
·本文框架 | 第28-30页 |
第二章 《水浒传》英译研究的现状 | 第30-39页 |
·单译本研究 | 第30-34页 |
·赛译研究 | 第30-32页 |
·其它三译本研究 | 第32-34页 |
·多译本对比研究 | 第34-36页 |
·目前研究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| 第36-3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《水浒传》一对四汉英平行语料库的研制 | 第39-64页 |
·版本选择 | 第40-43页 |
·汉语版本 | 第40页 |
·英语译本 | 第40-43页 |
·平行语料库的对齐与研制 | 第43-47页 |
·单语语料库的建立 | 第43-44页 |
·平行语料库的建立 | 第44页 |
·一对一平行语料库的创建 | 第44-45页 |
·一对四平行语料库的研制 | 第45-47页 |
·平行语料库的标注 | 第47-51页 |
·标注模式 | 第47-48页 |
·语法标注 | 第48-49页 |
·语义标注 | 第49-51页 |
·本文所使用的语料库简介 | 第51-54页 |
·TEC 语料库 | 第51-52页 |
·FLOB 语料库 | 第52-53页 |
·BNC-FIC | 第53-54页 |
·平行语料库的检索分析工具简介 | 第54-56页 |
·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范式 | 第56-61页 |
·语料库概述 | 第56-57页 |
·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范式 | 第57-61页 |
·译文特征的界定 | 第61-6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四章 《水浒传》四译本翻译特征宏观对比研究 | 第64-122页 |
·词频特征 | 第64-70页 |
·词频轮廓 | 第64-67页 |
·赛氏作品词频特征 | 第67-70页 |
·词汇特征 | 第70-76页 |
·词汇密度 | 第70-71页 |
·频率参数 | 第71-73页 |
·类符/形符比与平均句长 | 第73-74页 |
·独特词 | 第74-76页 |
·词块特征 | 第76-83页 |
·词块表征 | 第76-80页 |
·词块功能 | 第80-83页 |
·句对特征 | 第83-85页 |
·句对类型及统计 | 第83-84页 |
·句对特征分析 | 第84-85页 |
·语篇特征 | 第85-87页 |
·段落首句及功能 | 第85-86页 |
·四译本语篇推进模式 | 第86-87页 |
·主题性分析 | 第87-117页 |
·主题词 | 第87-103页 |
·主题语义域 | 第103-117页 |
·四译本相似度历时聚类研究 | 第117-12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0-122页 |
第五章 《水浒传》四译本翻译特征微观对比研究 | 第122-153页 |
·动词 take 用法特征 | 第122-125页 |
·take 类联接及搭配 | 第122页 |
·take 类联接及搭配分析 | 第122-125页 |
·回目翻译 | 第125-130页 |
·回目译文的提取 | 第126-128页 |
·回目翻译分析 | 第128-130页 |
·话语标记翻译 | 第130-134页 |
·起始标记语“话说”的翻译 | 第130-132页 |
·结束标记语“且听下回分解”的翻译 | 第132-134页 |
·典型动词翻译 | 第134-145页 |
·报道动词“道”的翻译 | 第134-141页 |
·动词“掿”、“攧”的翻译 | 第141-145页 |
·詈词翻译 | 第145-152页 |
·“厮”的翻译 | 第146-150页 |
·“鸟”的翻译 | 第150-152页 |
·本章小节 | 第152-153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153-160页 |
·主要发现与研究结论 | 第153-158页 |
·宏观翻译特征与结论 | 第153-156页 |
·微观翻译特征与结论 | 第156-158页 |
·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| 第158页 |
·后续研究设想 | 第15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58-1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0-165页 |
附录 | 第165-222页 |
附录一 《水浒传》四译本及《大地三步曲》and 句例 | 第165-177页 |
附录二 《水浒传》四译本的独特词 | 第177-180页 |
附录三 《水浒传》四译本主题词表 | 第180-191页 |
附录四 动词“道”平行语料索引 150 例 | 第191-222页 |